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3)

时间:2021-08-31

  三.湘西对于傩神的信仰

  对于“天保”和“傩送”这两个名字,沈从文在文中做了解释――“他把长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傩送,意思是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龌龊处,至于傩神送来的,照当地习俗,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天保像顺顺,而小儿子却文静,像他的母亲。傩送继承了母亲的特征:长相俊俏,唱歌才能突出,进而赢得了翠翠的爱情。顺顺无意识地偏爱小儿子,所以给小儿子取名傩送,因为当地人认为傩神要比汉人的“天”更加灵验。故事最后,天保的夭折也正与此相应。

  傩神是湘西本地的信仰,苗民信奉傩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更受重视。在中原汉族的观念中,“天”是他们信仰的最高系统;而在边地少数民族的心中,傩神才是万万不可亵渎的,需要好生敬畏的。“天”保佑的天保看重传统,中规中矩,忠厚英武;“傩神”送来的傩送则是一个有着“诗人气质”的会唱歌的“竹雀”。二者无法比较出谁更优秀,但处在湘西边地的习俗中,傩送二老显然更符合当地原始、纯粹、浪漫的气质。在翠翠这么一个从小在此环境中长大,灵魂为山歌所铸成的小女子心中,二老自然更合她的心意。

  四.总结与思考

  在《边城》中,沈从文之所以对于民俗着墨甚多,可能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其对原始生命张力的赞美及生命自由意识的张扬。当沈从文不遗余力充分展示湘西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时,实际是作者赞颂美,追求人性美,追求优美的人生形式的一个手法或方法。事实上,除了这种贴近生活的方法,别的方式都显得力度不够或难以控制。通过阅读《边城》,通过这些不为人知的湘西民俗风情的描写, 我们更真实地走进了边城人的日常与世俗生活,也更真切地感受着湘西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参考文献

  [1]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42;149;175

  [2]李凤亮.民间文艺的民俗文化学意义[J].思想战线.2003(4):55-59

  [3]罗宗宇.论边城对民俗的叙事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7(3):98-102

  [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182

  [5]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05:150

  注 释

  ①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182

  ②李凤亮.民间文艺的民俗文化学意义[J].思想战线.2003(4):55-59.

  ③罗宗宇.论边城对民俗的叙事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7(3):98-102

  ④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05:150

  ⑤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