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人物的另类阐释(2)

时间:2021-08-31

  一、“茎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②

  在《边城》中沈从文刻画了一系列具有阳刚之美的人物形象,他认为“健康的肉体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人的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在具有强悍民风的湘西地区,苗族和汉族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潜藏着一股原始的粗犷的生命力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人性的表现形式,它即来自大自然,那就不应该对它有任何禁制”③。在沈从文的散文小说创作中,水手和船夫的描绘体现作者“力与美”的审美思想。常年水上漂泊的经历使沈从文能娴熟地塑造出一批鲜活的兼具力与美的人物形象,他们取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他深情地歌颂着边城一带原生态的劳动人民,如健壮的柏子、勇猛的虎雏、年老仍执著于生活的老拉纤人,他们像一根根南竹,牢牢地扎根于土地却又耸立于云霄。而在《边城》中塑造的具有力与美的人物群落则是作者这一思想的写照。

  船总顺顺最不愧具有竹的刚气的人,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有的评论者从社会分析方法看顺顺这一形象,认为顺顺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因为处于他这个地位和其人生的阅历使得他不可能不带上阶级特征。沈从文在创作之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要造一个希腊的小庙”,他即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圣殿,那么作为主管这个圣殿的人――顺顺就不可能是个暴君。此时沈从文正新婚燕尔,幸福的现实使得他远离悲伤,但是心灵的孤独却像隐痛一样时时地提醒着他,早年的生活中虽然目睹了诸多现实的苦难却未亲身体验,直到他到了北京,才真正地融入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当中,北京的冰雪让他怀念湘西的温情,混乱的生活使他渴望有一双有力的手维持和谐安乐的秩序,顺顺得以诞生。在《边城》里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小写意的手法塑造了这样一个豪爽而有魄力的人物:“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自己即有粮食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因此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到了这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虎父无犬子,他培育出的两个儿子就像出土的南竹笋一样,勇猛有力,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这种男性的阳刚之美是作者对湘西人的一种理想式的刻画,虽取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湘西的新的一代,大老和二老则象征了湘西的未来。“湘西到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从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是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而为一,于是产生了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负气与自弃是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④这段话即是他对湘西人振兴的渴望,也是他对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冀,因此他希望读者能“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⑤。

  犹如竹以群体意象的出现,边城里的人也是一个强大的群体。正如作者所希望的那样:“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人,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的冒险行动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有感于现实世界的黑暗,出于对现实的极力否定,他把边城人物的力与美、真与善放在了城市人的丑恶与糜烂、孱弱与病态的对立面,他在边城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国。他希望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们能够像“竹”一样根能紧紧地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