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影的教学方案(3)

时间:2021-08-31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2. 全文几次写到“背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文章的开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不能忘记”的前面加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包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

  作用是: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感染读者。

  第二次,在车站上,“我”眼望父亲翻越铁道买橘的“背影”。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用是:具体描绘,使形象自然真实、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第三次,在第6段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这一次写得最细致。

  作用是:再次点题,并强调“背影”平凡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次,文章结尾,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作用是:结尾点题,照应开头,言尽而意未尽。

  3. 一般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面部肖像、写姿态服饰。而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正面描写如果只限于一个角度,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本文不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这个“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作者不惜笔墨,对“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这对作者感情的集中抒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4. 父亲买橘子的情景,非常感人。这是为什么?

  ①前面反复交代背景、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已经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情气氛。

  ②描写中倾注了满腔感情,浸透了对父亲的思念和 感激之情。

  ③真实写出父亲买橘子的形体动作,为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留有充分的余地。

  5. 本文的“背影”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①它是进入“老境”、“颓唐”的父亲的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的印记。

  ②它是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的表现,是依依惜别中最感人的一幕。

  ③它抓住了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6. “我”几次流泪?它们是在什么情况发生的,表达怎样的情感?最后一段,“我”看信时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这泪水包含“我”怎样的心情?

  文中出现了四次流泪。

  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悲伤而落泪。写出“我”对家庭变故的伤感。

  第二次是因父亲帮“我”买橘子,我被深深感动,感知父恩后情不自禁而掉泪。写出“我”被父爱感动。

  第三次流泪是分别后的感伤,是当时当地感恩的表现。写出“我”对父亲的不舍。

  第四次综合前几次的情感,是前三次的结晶和升华。这一次流泪感情复杂,既感激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为父亲老境颓唐而哀伤,既有未能报恩的愧疚之情,又有思念之绪。写出“我”对父亲的怀念。)

  7. 下列父亲的语言描写蕴涵什么意义?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在生存的压力下,父亲忧心如焚,但是在他心中儿子始终是第一位的,惟恐儿子在路上有闪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为儿子送行。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儿子一人上路,父亲始终为他担心,只有收到儿子平安到达北京后来的信,才会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想到儿子的行李在车上,提醒儿子不能疏忽,说明他处处替儿子着想。

  8.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是什么含义?

  “聪明”是自嘲、自责,对当时“我”的自以为是而不领情、不报恩感到深深的愧疚。

  9. 最后一段提到父亲“老境颓唐”。如何理解“颓唐”?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颓唐”一词文中注释为“精神不振作”,意思比较含混。

  从文中奔丧那段,我们不难看出,父亲的“颓唐”主要是因为祖母死了,此次奔丧回家,看见家中景况惨淡,本人赋闲在家,家庭琐事累他,使他精神上非常沮丧、郁闷,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更加力不从心。父亲“老境颓唐”,实际上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背景有关,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10. 为什么作者读了父亲的信后,眼前会出现父亲的“背影”?

  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展现了一个尽心尽职的父亲形象。这个“背影”凝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使儿子既感激,又为自己的无知而不安,它已经成为感知父恩的具象,并深深地铭记在心。因此,读了父亲的信,感恩的具象自然而生,眼前再次出现父亲的背影。

  11. 从全文看,作者前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到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渐渐理解到父亲的厚爱。从此之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种感激之情。最后又为自己不能报恩而叹息。简而言之,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他的心理过程是:在父亲面前无知地自以为是——“背影”使他知恩——感恩——不能报恩而叹息。

  12. 从结构看,“背影 ”有什么作用?

  一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二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

  三是作者感情的凝结点。

  四是构思新颖,表达含蓄,令人联想。

  13. 以《背影》为题,为什么比《车站惜别》之类好?

  ①它极不寻常,是车站依依惜别中最动人的具象。

  ②它是家境惨淡时,笼罩父亲的阴影。

  ③它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实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其它题目都比较宽泛。 )

  14.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①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即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等,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主线则是“背影”。全文以此为中心展开:开头设疑,点背影;中间叙事,引背影;望父买橘,写背影;回叙往事,忆背影;结尾抒情,扣背影。

  ②全文详略得当,浓淡相宜。全文四次点背影,有详有略。

  ③文章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极简练又极朴素自然,被称做“白话美文”。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四句话,貌似简单平淡,但细细品味,余味很浓,话中有丰富的“潜台词”,父亲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父亲内向的性格、父亲对前途隐含的忧虑、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抚、儿子的无知和觉悟,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15. 用一百字,写出让你感动的父母或师长的“背影”。

  【朗读课文】

  【学习小结】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父慈子孝。《背影》中的父亲,对一个20岁的儿子单独坐火车仍放心不下,关怀备至。这种父爱,是中国式的、无微不至式的关爱。作者最终为自己未能报恩而叹息,含蓄地表达了作为儿子应该尽孝的道理。父慈子孝,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学习本文仍有现实意义。

  【课外预习】

  1. 读一遍《秋天的怀念》,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