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养生有三宝(3)

时间:2021-08-31

  其次,坐禅静息养生的良性效应

  这有很多的有力证据,在中国佛教协会资料《高禅生卒年表》所载的571位高僧中,百岁以上的有12人;90岁以上的有42人;80岁以上的142人;70岁以上的361人;65岁以上的433人;这与封建帝王的寿命相比显示出极大的反差。终生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与物质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寿命竟如此悬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禅习定自有独到的养生之功。明代著名医学养生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欲求静,心静而神亦静,神静而达养生之通衢也。故绵静者延年,躁动者夭寿。”

  白居易一生坎坷却长寿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做过太子傅,后人也称其为白傅或白太傅。他生逢乱世,一生坎坷,中年亲人零落,但他以多病之躯活到75岁,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做过太子傅,后人也称其为白傅或白太傅

  字为乐天之白居易,也实在符合其字号。他认为“身为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心恬内无忧”则能少生病,生病也容易痊愈。因此,他“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白居易的乐天知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乱生气,不烦恼

  “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纵有不欢之事,也能以理智战胜情感,不气不愤。

  淡泊名利

  每次被贬官或被迫辞官,他都能认命自乐。被贬到江洲时,他反而喜形于色说:“匡庐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幸甚!”  遇疾不忧

  “纵病心中不忧愁”是白居易的一贯思想,既来之则安之。他在身患半身不遂之后,还“一足任它为外物,三杯自要沃中肠。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谈笑不妨。”

  正确对待衰老

  不少人一旦老了,不中用了,就伤感交加,心力瘁尽。而白居易对生老病死看得比较轻,其言:“病应无所避,老更不宜忙。”

  事实上,白居易对医疗知识也多有掌握,呼吸吐纳功法及按摩保健法,也是其长寿的保证。但其乐天的性格,是长寿基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