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养生有三宝(2)

时间:2021-08-31

  白居易“坐禅”养生获高寿

  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辞官归去缘衰病,莫作陶潜范蠡看”,所以白居易58岁时辞官退隐香山寺,但他绝不让病痛所困,消极悲观厌世,而是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静和安乐康复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诗中所写:“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在医学尚欠发达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内障无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闭目坐禅养生。这在其晚年诗作《白香山诗集后集》卷十四《斋戒满夜戏招梦得》中的“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等诗句中亦可见打坐参禅是白居易老年养生的方法。

  坐禅养生有何科学依据

  首先,因为坐禅是通过调身、调心的方法进行静坐习定

  习定是佛门僧众修身养生的方法,故此习定在佛教中称为坐禅或禅法。习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维、排除杂念妄想、止息杂虑使身心安静。道家《南华真经在宵》中也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无形,无摇汝神,乃可延生”。这种习定坐禅养生法实质就是一种“静养”。

  佛教教义推崇的“七静”即平静、安静、宁静、定静、真静、虚静、灵静,都是为了使坐禅者的形与神在多层次的静养中获得养生效应。这种静息境界还使坐禅者享受到脱离琐事烦扰、精神归于淡泊恬静的愉悦,进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悦中陶冶性情,这种精神愉悦的养生境界使诗人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诗中生动地描述:“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