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2)

时间:2021-08-31

  被贬为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他积极昂扬,诗作以讽喻为主;此后,他消极怠倦,诗作以感伤、闲适为主。

  司马是一个有名、有俸、无权、无事的职务,白居易在九江任司马期间,生活只是以读书、游历、写作、交游一类为主。

  公元816年秋的一个月夜,白居易在九江城外的长江之畔送客,碰巧遇到一位原在京都红极一时而今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的、擅弹琵琶的歌女。白居易请其弹奏一曲,曲调凄凉莫名。这引起了白居易对这位歌女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忠而见谤的无限伤感。据此,白居易写作了一首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琵琶行》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引起了千年以降无数人的一种凄美而强烈的共鸣。《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与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一道,独步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一诗中说:“胡儿能唱《琵琶》篇”。

  自唐代开始,九江人民就在浔阳江畔建立了一座琵琶亭以纪念白居易,后屡废屡兴,白居易永远活在九江人民心中。

  公元817年阴历四月,白居易与友人一道到九江城边的庐山山顶的大林寺游玩,见到桃花刚刚盛开,惊羡不已,口占了一绝——《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一首诗,不但表明了高山与平地物候的差异,而且非常隐晦非常自然地表达了作者一种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艺术上很有特色。这一首诗,也是庐山一千六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以来、约四千首诗文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929年,张之洞的高足李拙翁先生在当年白居易吟诗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花径”二大字,大字旁有一些小字但剥蚀莫辨。李拙翁设法买下了这一带的地皮,并筹资在这里建了一座景白(景仰白居易)亭,李拙翁的友人、时居庐山的著名爱国诗人陈三立老人为亭撰文刻碑于亭内。现在,这里已建成了一座花径公园,花开山寺,咏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