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孤独感及其原因(2)

时间:2021-08-31

 一、身世遭遇

  白居易出身孤寒之族,尽管他在为祖父撰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将自己的门阀提升很高,然而通过前人考证事实并非如此,如陈寅恪先生在《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一文中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其中的矛盾。可以说在讲究门阀出身的唐代他是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自曾祖以下,大都官位较低,只能算是脱离了农民的 “中人”之家。

  贞元十年(794),白居易二十三岁时,父亲白季庚卒于襄阳官舍,白家的经济状况就更加艰难了。他在《与元九书》中清楚地讲述了家贫多故的艰难: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试。……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徒,张空拳于战文之场。

  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在《伤远行赋》中写道:

  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余负米而还乡。……茫茫兮二千五百,自鄱阳而归洛阳。……况太夫人抱疾而在堂。

  这一段人生经历,白居易切身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家贫族寒,少年多故,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对白居易一生的心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衣食奔波的劳苦,仕途孤立无援的辛酸,都在诗人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创伤和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