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本文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明确重点实虚词的含义以及几个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道理。如何突出这一课堂的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效果,便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现在我来谈谈这一课时的设计理念与的实施步骤。

一、设计理念

  如今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无论是你抗拒还是接受,各种真假虚实,良莠不齐的信息都会无孔不入。因此我们尤其需要科学的判断力,择善而从。对于三观尚未定型的初中生而言,更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质疑精神,领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本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题材各异,主要包括探险和科幻两部分,旨在让学生理解并体验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从而激励自己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河中石兽》一文更是以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第一节课感知了全文的大意的基础上,我将这节课的重心放在道理的领悟上。“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却不易。因为人人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在生活中却往往会出现“据理臆断”的情形,理论并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道理,还需要将理论化作具体事件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现象中自主地总结归纳出此观点来,方能更好地接受。因而我这节课的设计难点就在于如何将理论还原为现实,如何巧借各种生活现象让学生逆向领悟文章的道理,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学会理智地分析与判断。

二、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分析三类人寻求石兽的不同态度与方法

  分析文中三种人对打捞石兽的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与结果,在对比分析中可发现老河兵综合了石性、沙性、水流等多种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了正确的判断,从中可看出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既不可像僧人那样不假思索便盲目行动,也不可像讲学家一样据理臆断,而应像老河兵一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判断。这一环节学生在具体事件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归纳出道理,由现象到本质,容易接受。

  第二步,转换角度,拓展思维、深化观点

  继续围绕寻找石兽的问题,转换思路思考,是否所有的石兽掉入水中都应往上游去找?当然不是。结合上环节得出的论点,要综合多种因素客观考虑。可以明确,石兽之所以在上游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那是否所有长时间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得往上游去寻找呢?也非绝对,利用课文后习题二中关于山西永济蒲津渡口的铁牛,铁人原址打捞事例,可得知任何事物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现象。这一环节进行延伸设问与思考,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理论的理解。

  第三步,巧借视觉错觉图,打破常规思维

  利用生活中的错觉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现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切不可轻易下定论。多媒体展示多幅经典的视觉错觉图,学生在亲眼目睹中切实感受到了“眼见未必为实”更不可妄下断语了。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凡事不可主观臆断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四步,“生活大求真”

  利用近期微信上大量转发毒大米、塑料粉皮、棉絮肉松饼等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观点,懂得凡事要有科学依据方可定论,不可捕风捉影更不可以讹传讹。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对这类网络信息我们不能轻信,更不能受其摆布,影响自己的生活。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反思

  为了能让学生深刻领悟本文的道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上几个环节。由表及里,从现实到本质,从生活层面到理论层面深入浅出阐述了“实践出真知”,不能盲目轻信,要有质疑精神等观点。我认为通过这样多次的因果转换,理论与生活的交融,学生对这一理论的领悟应该是较为深刻的。语文教学本是知识性与工具性相结合,而其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某个知识点的具体运用,还应体现在对某个理论的理解与践行上。语文教学在思维方式的塑造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我们一定要运用好教材这一载体,传递给学生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能量,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宽度。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植物》。

  《多种多样的植物》是新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从校园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教材设计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给植物分类”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不开花的植物”让学生认识不开花的植物。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植物,并且他们已经种植过植物。对于植物,他们有一定的认识,平时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是花、树、水果、蔬菜等这样一些植物,这节课让学生给植物分类,充分符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但是对于不开花的植物,他们可能比较陌生。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多种植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学难点:确定植物的分类标准。

教学目标是:

  1、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3、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4、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达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学生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主对某个事物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看法。本课是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并且能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首先开展一个竞赛小游戏,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写出所知道的植物名称,谁写的最多谁就是今天的“植物之星”。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还是少。

  紧接着出示一组精美的植物风景图片,其中包括几张校园中的美丽图片,比如我们校园中的白蜡树、银杏树、冬青树等。因为这些植物离学生生活非常近,而且非常美。再次让他们感受到植物带给大自然的美和植物的种类很多。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为此我实施开放式教学,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一) 给植物分类

  课件出示有代表性的植物图片,教材75页中的11种植物图片。学生自己确定标准给植物分类。在给植物分类时,我预想学生对植物如小叶女贞、苦苣菜、海桐等的特点缺乏了解,特安排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查阅资料的预习,为正确地进行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分类作好铺垫。

  (1) 小组合作探究分类标准,填好分类记录表,组长负责给每位学生分工。

  (2) 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课件

  出示常见的植物的分类方法。

  根据植物生长环境不同,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根据是否落叶分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

  根据茎的不同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根据有没有花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等。

  对于分类标准学生对有没有花从图片上一目了然,对分类标准很容易确定,其它分类标准会存在难度,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解决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愿意合作交流。

  (3) 根据植物有没有花的分类标准进行拓展。

  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回忆,开花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鼓励学生说出有

  多少种开花植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而且能感受植物界的神奇与种类繁多。

  (二) 自学不开花植物

  (1)学生阅读教材76页“观察不开花的植物”下面的文字和图片,交流汇报获得信息。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不开花植物逐渐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如不开花植物有三大类:蕨类、藻类、苔藓类;不开花植物也可分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每种植物根据不同特点,都可以进行再次分类……

  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课标中对各年段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为了让学生对不开花植物有更多的了解,课件播放一段关于蕨类、藻类、苔藓类植物的视频资料。看完后请同学说感受。在谈感受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开花植物的种类繁多,同时感受到不同种类的不开花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

  (3)最后教师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并说明我们周围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即不论开花与不开花的植物都会进行光合作用,目的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本身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这些知识到初中以后还会学到。

三、师生共同整理总结

  (一)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二)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植物世界,问学生有什么话想说。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面对这样的美丽世界,明白一个道理:爱护我们的家园,用美丽的绿色植物装扮我们的地球。交给孩子一个大的观念,不局限在生活的小圈子里,拓展孩子的想象和幻想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一)回家继续收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征。

  (二)学生思考如果在校园再栽上一些其他植物,想一想应该栽些什么,要考虑这个植物是否适合在我们的校园里栽种,为什么?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一些植物的特征,把对植物的兴趣学习变为知识的学习,体现本课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应该说对前面学习的几课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再给孩子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不是什么植物都能在我们北方栽种的,这样就促使孩子思考和了解植物的生长特征和植物生长的习性,也带动了地理方面的学习,植物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植物的生长又与气候有直接的关系,促使孩子思考和学习的范围应该说很广了。这就是我设计这个开放作业的目的!

  这节课的板书为:(小黑板出示板书)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生活环境 水生 陆生

  是否落叶 常绿

  多种多样的植物 落叶

  养 茎的不同 草本

  料 木本

  光合作用 有没有花 开花

  不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