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个人总结分享(2)

时间:2021-08-31

3.设备故障

  设备故障也是生产线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点。生产中,往往是通过对生产设备的经常维护保养以及出现问题后的及时维修,来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使用。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都比较长,但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可能突然发生故障,导致企业来不及正常生产急需的产品。

  另外,在生产现场可能将不同的工作模具混放在一起,这样,由于工作模具用错而生产出来的不合格产品,是很难补救的。

4.资金积压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最关心的就是资金的流动问题。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或成品积压在仓库,这些库存可以折算成积压资金,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以及资金的有效流动是极为不利的。

  积压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数量通常很难统计,往往只能凭感觉来判断是否比上月多还是少。生产管理人员常常误认为半成品较多是因为本月比上个月的订单多。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一定果真如此,管理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半成品积压的真正原因,否则势必容易出现重大的质量事故。

5.人力增加但产能却不能相应地增加

  在很多企业中,人力的增加并不能相应地带来产能的增加。对于中国企业,正处于市场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所最为关键的不是降低成本,而是竭尽全力的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因此,企业会想尽办法地全力支援销售部门,在争取到订单的前提下,增加生产线以尽快地完成订单。当产能和人力不够时,企业就增加相关的人员。但是,问题往往是人员虽然增加了,而产能却没有相应地得到明显的增加。

6.安全事故

  在生产现场还可能出现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的影响是很大的,发生安全事故会直接打击员工的工作士气。尤其是加工企业和生产作业环境的危险程度比较大的企业,更应针对安全生产的特点,认真地做到安全生产。

  任何企业只要生产活动还在进行,就难免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就往往存在着安全事故的防范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管理工作在生产献场具有极为重要的“生命”一样的地位。因此,企业必须严谨地排除并随时防范任何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常见问题的错误解决方式

图1-1 常见问题的错误解决方式

  当企业的管理人员发现生产现场的问题时,就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通常的解决方式往往只是解决表面问题,经过一段时间,问题又可能重复发生。例如,发生重大事故时,企业就将所有的管理人员集中到一起开会,讨论了很长时间才拿出临时改善方案,到最后却发现问题依然存在。

  生产现场出现问题时,现场管理人员往往采用错误的解决方式。实际上,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仔细地分析问题,没有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的措施常常过于表面化,而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实质性的改善和解决。例如,当产能不够时,往往是因为产能利用率不高所造成的,直接增加作业人员并不会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有任何改善。正确的方法应是在招聘作业人员时就事先注意择优录用,优秀的作业人员的个人绩效高,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作业人员优异的技能,这样整体的产能自然也相应地就可以得到大大提高。

  【自检】

  某企业生产现场经常遇到不良品混入生产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加强了检验,要求主管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在这样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没过多久,不良品混入生产线的问题又重复地出现了,并且屡改屡犯。为此,总经理很生气,将所有部门的人员全都召集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并要求找出责任部门,要求责任部门写出纠正和预防的报告来防止这类问题的再度发生。结果,替罪的责任部门终于费力地找出来了,但真正的实际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阅读上述案例,你认为该企业生产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该企业的高级主管,你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探寻生产问题的产生源头

  企业在解决具体问S题时,往往抱着有火灾就先灭火的心态,而没有探寻生产问题出现的根源,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防堵根本性的问题。这样,常见的后果便是导致企业本身生命力的慢慢被耗损掉,直至陷入困境。

  因此,在生产现场遇到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寻找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然后有效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思考解决生产线问题的手法如何运用。这需要从整个流程的运作上着手,然后逐渐细化到每一条生产线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每个生产人员等。

寻找问题源头的步骤

  在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时,管理人员需要判断真正的核心问题点。工作中的冲突来源通常来自于运作的不顺畅或流程运作的不够合理。寻找问题产生的源头时,一般要经过以下的步骤:界定、衡量、分析、改进与控制。

1.界 定

  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界定问题。例如,企业在约定的交货期却无法发货和完成对客户的时间承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去界定问题点究竟出在哪里。另外,界定问题点的目的并不是要将责任推卸给某一个部门。寻找替罪的部门,对寻找问题的根源没有任何的帮助。

  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分析问题来源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相当多的部门。因此,界定问题绝对不是要界定责任,而是为了彻底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下一步更好地衡量、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衡 量

  界定问题之后,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衡量,衡量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部门在处理事情上的作为。例如,企业在进行合同评审时,需要在合约审查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寻找足够的参考资料,评估对客户的承诺是否值得信赖。

  另外,在安排生产日程时,要仔细审定是否存在标准的数据、工时,以及生产日程安排后的合格率究竟能达到多少。现场达成的合格率,是与设备故障、材料供给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经过衡量后,再进行认真统计和分析数据,最后才能发现根本的问题主要是设备故障还是材料供给不足。3.分 析

  当真正清楚了问题点的核心所在时,企业才能针对核心的问题进行专门、细致的分析。例如,企业交货期的延误有可能是因为材料供应商本身的交期延误,相应地造成了企业的生产线上的延误,从而最终导致企业的销售人员对客户所做的承诺的延误。这样,企业在处理问题时,才能更有针对性。

【生产线个人总结分享】相关文章:

1.护士个人总结分享

2.生产线年终总结

3.护士年度个人总结分享

4.护士长个人总结分享

5.工厂生产线班长个人工作总结

6.生产线组长年终总结

7.分享推销个人总结示例参考

8.Midas应用个人心得与总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