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台词的演变看英语的发展(4)

时间:2021-08-31

  四、多元化的台词趋向与多样化的电影形式

  (一)台词向多元化发展。

  美国本土曾经是印第安人的天堂,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带去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也带去了纷繁多样的语言,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使得英语语言也随之融合、变化,形成独特的美式英语。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成为西方世界的“盟主”,其影响之一便是美式英语得以广泛传播,并当之无愧地取代了英式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交流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民族文化融合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英语语言风格也更为多元化,产生了洋汀浜语等颇具特色的语言。

  美国电影对这一变化反映迅速,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拍摄了很多反映其他民族历史和人物的影片,如以苏格兰革命为背景的《勇敢的心》,以印度之父甘地为原型的《甘地》等。英语电影台词更是呈现了新的变化。

  1.直接使用外国语言。

  在以其他民族历史和人物为背景或原型的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比如1987年拍摄的《末代皇帝》中基本上是汉语对白;1994年上映的《甘地》中是印度语的天下;2002年上映的《哈特的战争》和次年上映的《钢琴家》中有不少德语对白;而2003年上映的《杀死比尔》中有很多日语对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融合他国语言。

  除了直接使用外国语言外,美国电影台词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语,很多句子甚至在语法结构上都受到他国语言的影响。

  在《西雅图不眠之夜》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What are you selling tonight?Micro hikachis or theginza knives?”(hibaci is a type of Japanese frying pan,andginza knife is a brand of very sharp Japanese knife.)整个句子是英语,只是加了两个外来语,异域情调也就显现,简单明了。

  当然,语法结构上的变化也是非常突出的。正如周国辉先生在《黑人英语、当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指出的:当代英语的分析性越来越强,在某些方面同汉语这种分析性语言更加接近。分析性的增强意味着语法的不断弱化和语义的不断显化。

  在《勇敢的心》中我们可以听到两句台词:

  “No.Go come,boy.”

  “Run,hide,the highland way.”

  “Go come”和“Run,hide”之间都没有连接词and,这种表达便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式英语(Chingish),旧称洋汀浜语(PidginEnglish),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则是汉语的。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的“Long time no see”则更是耳熟能详的中国式英语了。当然,英语不只是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各国语言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英语严谨的语法结构,使之更加灵活。曾经被认为不合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被认同而过渡为“可接受的英语”,甚至是“地道的英语”。  (二)形式与内容表现的全球文化融合。

  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在电影台词走向多元化的同时,电影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一股返古潮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2001年上映的《红磨坊》和2002年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芝加哥》都是以歌舞展开情节的影片,让观众重温了歌舞片所带来的视听愉悦感,被誉为好莱坞歌舞片的后现代翻新。

  在内容上,美国电影也出现了一股返古潮。2000年上映的《角斗士》反映了古罗马文化,其战争场面恢弘而气派,承袭了1983年上映的《宾墟》的风格,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预见:电影题材的表现方式在未来会更加多样和丰富。

  [作者简介]陈胜,男,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