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1

  昨天上完《认识容量和升》,晚上回去让学生做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参照书本P13页自制一升的容器,然后用一升的水实践,完成以下填空。一升水大约可以倒()茶杯,一升水大约可倒()小碗,一升水大约可倒()大碗,一升水大约()勺子,一只电饭锅的容量大约()升,一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升,一脸盆水大约()升,一脚盆水大约()升。再找找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哪些比一升小。学生去实践了以后,今天我们在课上一起交流,学生显得十分兴奋,畅所欲言,对“升”的认识也更加加深。这也是因为对自己探究成功的喜悦吧!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2

  在上本节课之前,不光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准备了许多瓶瓶罐罐的东西,感觉课上忙忙碌碌的,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了,但是有些同学只是被有趣的实验所吸引,没有真正掌握关于比较容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因此在后来的练习中(通过看图,比较两容器容量的大小)出现了错误。如何加强操作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还有,在比较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由于我只找到两个容量差不多大的,因此在比较的时候不是很明显,感觉有些遗憾。对于认识1升的大小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容量的感知我则采用了吴版的设计,教学效果好象不错。另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还有一些问题,很不完整,在《一课一练》中,写出家里哪些容器的容量大于1升,哪些小于1升,一些同学居然写到了:牛奶、油等,我想除了表达不完整外,对于容量(应该是器物的所能容纳物体的数量,而不是器物里装了什么物体)的理解可能也有欠缺吧!

  我觉得这节课准备上比较麻烦,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困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际的操作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又考虑到容量和升这些知识平时学生关注的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容量单位的认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和升的概念。课前,我让学生事先收集了不同大大小小的容器,我自己也带了一些。课堂上,我就采取了让学生直接观察杯子里装水的多少,和观察收集到的饮料瓶能装多少饮料,相机提出了“容量”这个词。当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容量的,发现学生能说出瓶子能装液体的多少。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感到学生对容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介绍1升有多少时,(由于条件有限)我是让学生先自学书上内容,教师再在前面演示,让学生观察,来加深1升水有多少的印象。对于后面习题,先让学生估计,再尽量让学生去操作,培养了学生观察、估计、实践等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3

  升和毫升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由于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

  在让学生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时。用针筒取1毫升的水,倒入手心中,让学生感知1毫升的水大约是15滴。在实验中分别取100毫升、250毫升、200毫升容器,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4

  “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虽然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可能会知道一些东西可以用升或毫升作单位,但具体“升”

  或“毫升”有多大是没有概念的,因此这节课让学生联系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识并通过操作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可行的。

  原教案中是通过直接比较茶杯装水多少来揭示容量的概念。因为杯子有大有小,形状也可能不一样,而且学生对于杯子中的多少并不一定能够一口说准。为避免争论,因此我改用了牛奶瓶导入,因为牛奶瓶学生比较熟悉,上面也标明净含量,可能与学生实际联系得更紧密些。接着有用饮料瓶进行比较,道理也是一样的。通过两次比较,即使了容量的概念。接着通过两幅图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后发现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过渡到“升”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观察几种常见容器,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升作单位;接着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让后通过进一步的操作、观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对1升的认识。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产生兴趣,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5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认识毫升》这节课是在上节课已经认识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认识毫升及升与毫升的进率。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 在课前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容量单位毫升的容器,如:花露水、眼药水、风油精??我准备了有刻度的试管和滴管,让学生感受1毫升大约有多少滴水。这样让学生经历从1毫升到几十毫升再几百毫升最后到一千毫升,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一升的水有多少,接下来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到“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做单位”。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毫升有多少”的问题。我是通过用针管吸入一毫升水,放入试管中,先让学生感受1毫升到底有多少。有学生说出:1毫升要比1升少得多。再用针管吸入一毫升水,把1毫升水滴在手心里,边滴边数,大约有20滴左右,学生再次直观感受1毫升的实际大小,获得对1毫升的认识和体验。在认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时,由于缺少一升的量杯,所以我是通过光盘上的动画让学生发现1升=1000毫升。在练习中,有许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学生展示收集的这些容器,在课堂上用这些容器来装上液体,让学生观察,以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整堂课始终引导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书上有道题是这样的:倒出100毫升饮料,数数你要几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结合学生带的养乐多的瓶子,学生估计在一般情况下4口左右可以喝完,这样算下来一口能喝25毫升左右,为下节课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