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反思(3)

时间:2021-08-31

《长相思》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借鉴了余映潮老师的一些教学思路,吸收了古诗词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合理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想象故园的情景对比体会此时的思乡情。通过课外资料的拓宽,使学生不仅读懂了古诗,而且更深层地领悟到文本所蕴含的本质意义——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使学生的人格素养,语文素养都有了一次提升。

  不足之处:

  1.教师文化功底太浅,对学生的评价语欠缺高度。如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思乡诗句的时候,教师要能顺口说出出处。可好多我真的是第一次听。

  2.对学生能力的拔高不够。如:想象故园的情景及用一个字、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时,学生说的浅薄,教师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去拔高学生的回答。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会继续努力,逐步地去完善自己的课堂,真正能提升学生的能力。

《长相思》教学反思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长相思》教学反思10

  只有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庸。——题记

  看到这句话,鼓起我静下心来写教学反思的勇气。

  想起今天要上此课,昨天就观了xxx老师的《长相思》,并相应做了些记录。边听边感叹,上得真好,早听就好了。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词的朗读,读的次数非常多,读的要求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果细数应该多种形式读了几十遍;老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真的是顶呱呱,这首词的核心内容被他囊括成两个问题:纳兰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直指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当然接下来的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练写作者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叩问作者为什么不回家,继而领会他不是“轻别离”,而是保家卫国,重任在肩,如同剥笋一样,让大家看到诗人及作品的最本质,水到渠成。遗憾的是这堂课整整上了六七十分钟,而我的课堂只能四十分钟,移植,删减,取其精华,于是我信心满满地等待着上课铃声。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1、上课伊始,也学着让学生读,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这是初读,多种形式,直至读准、读熟。我的指名读与齐读等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握好,不到位,读得还不够,因为还有学生读错。)

  2、然后,我也像王老师一样问:“词读到这,你的脑海里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这是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和整体印象,学生答“对家乡的思念,梦做不成,觉睡不好”以后,老师接着说,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读熟后的整体感受,再带着感受读。现实中,学生读得不够入情,没有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或者有体会的不多,还是有点流于形式。)

  3、学生自学,同样像我上《渔歌子》一样,借助注释、插图,思考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我上《渔歌子》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提炼,没有老师的深度引导,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句意思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学生浅浅的,没有内化的,所以是失败的。名师就是名师,在这点上,他让学生反馈自学成果时,是提炼成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何方?这是老师深钻教材、巧妙处理教材的能力,也是我要花大力气补习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深刻领会到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身心分离。老师再让孩子试着读一读那种身心分离的感受,并指名读。(更深的领会词意,再读出情感。学生两个问题解决,领悟到了,但是给读的时间还是不充分。)

  4、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和情境?意在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然后话锋一转,他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练笔。(此处省略,只让学生稍稍说想象到的家乡情景。)5、学生反馈家乡的鸟语花香,亲情暖暖,接着,王老师调控节奏一转,整个课堂的情绪一变,“但是这样的情景都破碎了,在这里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学生深情款款诵读《长相思》。(此处设计很好,学生对身心分离体会得更深刻,朗读的情感更饱满。此环节已经没有时间了。)

  6、反问纳兰性德:“为什么要从军,不早点回家?”引出纳兰性德的其他诗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员月,引申到当时的背景,作者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保家卫国,重任在身。再读《长相思》(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词的感情。课堂上稍稍点到,觉得也可以了。)

  诗词教学重在诵读,重在对其深厚情感的整体把握,老师看似有意引导步步深入,却又不露痕迹,这是最高明的境界。回首名师课堂,反思自己课堂,大体把握得还不错,但是需要加强的有如下几方面:

  1、自己研读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观名人课堂,多实践,争取每周上一节精心准备的好课,并撰写反思。

  2、课堂的反馈机制和调控能力还要多加磨练。

  3、还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望语文教学道路能够越来越宽广!

【《长相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长相思》教学反思

2.《长相思》教学反思

3.长相思教学反思

4.《长相思》优秀教学反思

5.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反思

6.《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

7.长相思听课反思

8.长相思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