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1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再加一个反面例子,进一步证明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一、以故事入课,引出课题。

  过渡:“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读课文,找一找。”

二、研读课文,体会启示。

  找出自己感动的事例。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经过朗读,发现这是在举例。举了三位名人就是凭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也发现课文不仅从正面说明道理,也从“雨水不能滴穿石头”这个反面例子来说明“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成目标。”

三、举例延伸,拓展认识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后取得成功的?”

  生举例。有徐悲鸿,有越王勾践等。

四、联系实际,树立目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滴水穿石”的例子?让学生讨论交流。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2

  刚接到课题的时候,一听说是说明文,后来翻了翻书本,没找到合适的,就选择了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说理文,说是说理文,其实就是潜在的议论文,有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有论据——3+1的事例,要教会孩子们的是论证的方法,即作者是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在这篇课文中可以换成是“作者是如何用3+1的事例来证明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

  所以最初的教学目标定好以后,我就在想时校长每次说的“一课一得”那么这节课除了让他们明白这个方法还不够,还要会用这个方法,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归于用的上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把孩子们学的知识转化为习得的技能,要往语用的层面上延伸。这样一想,不免就缩小了范围,好多原本“多思考”的东西就要舍弃掉,最后就留下了,学习说理文的例子写法,学会写说理文的事例。

  由着上面的思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活动一——积累文中的四字成语(这里选取了6个,其实课后给我很多,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想着要多多出示给孩子们积累,但是后来的词语被舍弃掉了,因为留下的6个词语是为了后面的写所作准备的)。

  活动二—学习3个正面事例的写法,学会仿写说理文的事例。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个主问题:你从第3小节的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他们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其实后来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说的很好,这样的问题设计有点太接近记叙文,有点侧重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了,所以如果这个问题换成: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他们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理解,作者为什么举了他们3个例子?)最初的设计是想让他们明白在写说理文事例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语言要有概括性。接着开始走进这三个事例,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例子没有详细的讲解,意在先通过李时珍的事例得出:说理文的事例描写语言要有概括性,会抓关键词。后者是准备把爱迪生、李时珍、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在说理文中选取事例的时候要抓典型。(但是这一环节处理的太过于急促,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老师代替的活动有点多)

  在自己糊糊涂涂的带领下,孩子们其实写出来的例子还是不错的,但是课外的例子太少。这节课也要有以下的反思,在上课之前要明确这节课的文体是什么,第二,心中要明白这节课想教会孩子们什么的?第三,课堂一定要给学生,不要惧怕出错。比如在教会孩子们写事例的时候:在出示李时珍事例准备仿写的时候,是可以观察比较这三个事例后再仿写:事例都是2—3句话,第一句都是写他们出处,第二句都是写他们怎样坚持不懈的,第三句都是成就。(一开始其实有想过这样逐句分析,但是恐担心把他们限制太死,所以只是停留在让他们找出关键词了,以后在教学的时候,更要细致一些)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3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的理想。

  课始,我先出示课件: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给这一奇观起个名字,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么会滴穿石头呢?这正是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放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自读,学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一句。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句中两个关键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启发学生:这一奇观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还可用哪四个字来形容?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学生回答出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对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则给予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一句:目标转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接着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最敬佩的事例,抓住关键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想办法读好。在课堂交流时,我避免了形式单一,学生谈到齐白石时,我问:齐白石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谈到李时珍时,我让学生结合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来谈体会并启发学生说: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尝草药、访名医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其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学生谈到爱迪生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或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能帮他们总结一下吗?”至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本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认识有的还没有真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