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

  《囚歌》一诗语言朴实,激情澎湃。但多处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含义深刻。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

  (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

  (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俰 z刵g k僫 g qi g m gu gu乶 c俰 k僶 d d x妌g ti li刼

  ( ) ( )(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拷( )棺( )囚( )刑( )躯( )烈( )渴( )低( )

  烤( )馆( )因( )形( )驱( )列( )喝( )底( )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为人进出的门 为狗爬出的洞 地下的烈火 活棺材 高贵的头 魔鬼的宫殿

  四、写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

  2.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

  3.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

  4.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思著,独立思考、契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三、本课重点

  1、第二自然段: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第七自然段: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本课的三个例子:

  ⑴ 洗澡水的漩涡。

  ⑵ 紫罗兰的变色。

  ⑶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所设计的问题:

  1、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2、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

  3、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和“!”的含义是什么?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以课题导入──学习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检查词语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四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科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引导学生齐读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存在的不足】

  课堂的后半部分,回归课文主题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