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目标:

  1、 认识“钟、铃、汤、禁”等18个生字,会写“块、扫、吸”等8个字及“两块,打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了解机器人外形和能干的特点。

  3、 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 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理解课文,并从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三、 说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 说课前准备:

  收集机器人的图片、生字卡片。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揭题质疑。

  1、 让生在全班内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图片和知道的有关机器人的事。师从中相机板书课题,并解适机解释“钟点工”一词的意思。

  2、 让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 试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听课文录音,生边听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要注意读准字音,特别要读准生字)

  3、 同桌互相听读,并合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能干的钟点工”是谁,他为汤姆做了哪些家务活?等等。

  (三) 同学合作,识记生字

  1、 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和好朋友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 全班交流,师相机帮助学生对生字进行归类。如:后鼻音,前鼻音的归类等。

  3、 生在组内互相考一考课文的生字词。

  4、 把一些较难识记的字词,多做重点复习。

  (四)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 分角色朗读,感悟1-6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这一部分内容,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2) 分角色朗读,要互相评价,订正中体会词句的意思。

  (从中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第5自然段内容,体会机器人外形特点)

  2、 读说结合,感悟7-9自然段。

  (1) 重点讨论:机器人的能干表现在哪里?指导比较机器人与人洗窗户的不同,以及机器人怎样打扫房间、疏通下水首、修剪草坪的。找出相关词句想一想,读一读。

  (2) 让自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机器人是怎么能干。

  3、 自主理解、感悟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自主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帮助解决)

  (六)读后拓展,课外延伸

  (1)读一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照样了摘抄几个四个字的词语定在空花朵上。

  (2)你知道有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干些什么?说给同学听。

  (七)指导书写

  1、 生整体感知“我会写”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它们记住。

  2、 让生当小老师来提醒大家写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师相机指导比较难写的字)

  3、 让学生读读写写。

  六、 说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写了机器人到汤姆家做钟点工干家务活的事,显示了机器人的能干和神奇,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反复复述机器人的外型特点和家务活的种类。也为三年级的写作奠定基础,让学生知道机器人不仅用于平常的生活还有更多用处。

  《能干的钟点工》这篇课文写了机器人到汤姆家做钟点工干家务活的事,显示了机器人的能干和神奇,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课文重点写了机器人外型和能干的特点。

  课文重点写了机器人外型和能干的特点。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看着图片和动画课件感受科学的神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准、读通课文,整体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兴趣。

  教学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自己边读书边做“老师”设计问题,帮助大家阅读理解课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的读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变死读书变成了边思考边默读。“钟点工是谁?钟点工长什么样?钟点工都干了些什么?钟点工为什么这么能干?为什么说钟点工还是个绅士?”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基本涵盖了整篇文章。

  此时学生思维极其活跃,我顺势安排了一个小组交流合作,让孩子们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一下,把相似的问题合并,然后按课文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很快,学生根据课文重新整理出了问题的顺序。其实,教学活动进行到这里,学生对课文已经基本把握。之后在学生交流质疑的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性进行朗读,目的就更明确。

  指导阅读《医生的好帮手》、《小灵通拜访科学城》,在读中了解纳米的一些科学知识,感受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发挥的独特的作用,达到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梳理,自己阅读,轻松的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交流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课堂气氛活跃但结构松弛的现象,一节课的内容三个课时才完成。

说课稿 篇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在了解周期表的结构之后,才有基础来学习周期律。本节我打算用4个课时来讲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知识技能目标: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③.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教材的重、难点:重点、难点

  基于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I主族,卤族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难点:元素的性质、在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说学法指导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主要是: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应如何排列?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引出元素周期表)

  2、设疑诱思,自主探究。请同学们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同学注意分析,原子结构和原子系数有什么关系?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位置有什么必然关系?然后引导同学们总结出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3、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第4~5页后,归纳总结周期和族的相关概念。特别强调如何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写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动手数、用眼看、动脑记、形成印象。

  第二部分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课本以碱金属元素、卤族为代表、主要是以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和图表引导学生对比实验、分析推断总结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观点。

  卤族元素:1、新课的引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碱金属元素在性质上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同族非金属元素之间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2、结合第7页的学与问根据卤素原子结构讨论推测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相似性与递变性。3、卤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卤素单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氯气来引导学生推测其他卤素所具有的性质,然后通过课本第八页的卤素与氢气、实验1-1来总结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第三部分介绍核素,首先先复习初中所学的原子结构,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引出】质量数的概念及算法: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进而引出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 ZX的表示方法然后以H的三种原子为例,让学生归纳总结异同,引出核素及同位素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集合的图形形象的表示出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更清晰的辨析这几个概念,最后通过有关同位素应用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核素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想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