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总结(2)

时间:2021-08-31

实践教学总结 篇4

  我上第一次课的时候,很紧张,本来写得密密麻麻的讲稿,可一站到讲台上,面对陌生的面孔,新奇的眼睛,还是有些语无伦次,好多本来打算要讲的内容都被我省略了。虽然说也环视全班同学,但是没有真正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另外,由于讲课讲的飞快,板书也没有按设计好的书写。总体感觉就是自己在不停的说,可使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能理解掌握的知识很少,很狼狈,有种沉重的失败感。

  下课后,刘老师给我提意见时特别强调我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只是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学计划,但没有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课堂是学生的,学生不听课,你就得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兴趣,你得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在以后的课中,一起去实习的同学有时候会抱怨那边的学生如何如何不好好听课,说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我总是记得刘老师的话:“学生不听课,那是因为你的课堂不生动,那是你的责任,你得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是我实习生活的第一个收获。

  在讲(学生管理)这一章的后两节时,我及时改正了第一次课的缺点和不足,讲授知识点时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在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讲到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处理时,我讲了我初中同桌早恋影响了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故事,而不是一味灌输早恋如何不好;讲到中学生轻生时,我讲了我中学唯一的一次想自杀的经历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讲到学生闹事时,我讲了山西大学公寓管理与学生发生冲突如何解决的例子。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是学生管理中的常见问题。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爱听课了,老师的讲课热情也很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到(素质教育概述)一章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我正讲到素质教育的含义、内容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素质教育再好,在现实中也是根本没法实施的。”她的话一语中的,点到了素质教育的要害,我一时语塞。而此时学生当中引起了小小的骚动,不少同学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有些失控。

  我示意提问的学生坐下。想了想,决定稍微改变一下接下来的课程,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论题就是:为什么素质教育提得很好在实际中却实施不了?这个问题本来是要等到后面才讲到的。这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各抒己见,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之间还出现了激烈的辩论,课堂很活跃。虽然学生有些看法是幼稚的,但正是因为这样,我在后面的讲课中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化解他们心中的疑团,树立起对素质教育的信心。

  教师在讲课中有时会碰到学生打乱教学计划的情况,这是一定要发挥教育的机智,不可一味命令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的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对教师也是一种教学智慧的考验。

  实习期间,还发生过很多的小事件,这些小事件都丰富了我的实习生活,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感谢毕业实习,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节实践教育课。

实践教学总结 篇5

  一、 实践对象:张家窝中学高三年级5、6两个文科班(95个)学生

二、 实践内容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结合自己往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这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做了很多改进,我将改进后的教学模式称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两者的优点。本次实践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并加以实践。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任务是:

  1、教学前准备:编制单元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建立学习硬件环境。

  2、实施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协助建立学习小组,指导形成小组及个人学习计划,指导监控学习进程,集中讲授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总结汇报特点要求(检查单元测试结果、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3、教学过程延续: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指导确立研究课题,指导小组研究,指导社会调查实践,检查互联网上学习,组织形成研究成果交流。

三、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目前学校采取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下的地理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改进计划和目标调节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四、主要理论论依据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结合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另外,学习过程是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认知过程和实践,进而得到知识、能力和经验,而不是通过记忆、再现教师或教科书上的呈现的内容的过程。因此,学习环境的形成是保证学习效果的第一重要因素。理论组成中学习环境的构成与优化理论也不可或缺。

五、具体的实施过程-----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等。”在这些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平时努力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现在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导入、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三个环节,浅谈本人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

  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创新思维的关键一环。

  1.可以设计精美得体、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导入。精彩的导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

  2.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或一段录像。它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交通运输与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丝绸之路”的一段录像,将学生带入充满传奇色彩的古代交通,引起学生对交通运输线路的悠远思绪。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小组活动、合作竞争。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竞赛或抢答,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与交流,并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在竞赛中体会到团结与荣誉。在“旅游资源”教学时,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世界及我国著名旅游资源介绍及照片等。同学们积极合作查找资料,还找了许多图片,内容丰富多彩,并在课堂上争先恐后抢答,气氛异常活跃。

  2.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学习。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像、图表,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少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树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绘制简单图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3.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

  创设情景是设置“空间”的前提。经验告诉我们,在平等、宽松、自觉的情绪体验状态下学习,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地理问题情境化是有效的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更是创设自主学习空间的关键步骤。地理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当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到学生中间,师生互换角色。

(三、)作业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

  1.作业方式的多样性。

  作业方式多样不仅指题型多样(选择题、判断题、读图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等),更是形式多样,既有一般书面作业,又可联系本地实际问题,布置地理研究性学习任务。例如,在讲“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本地著名企业考察,了解本地环境问题的现状、表现,并思考应采取哪些措施,从而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作业要求具有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区别对待,让全班所有同学都有适合自己情况的作业。当然这种分层次布置作业,更要激励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知难而上,攻克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提高其成绩,课堂基本观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要求在作业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总之,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地理教师应改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