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5000字

时间:2021-08-31

《理想国》读后感5000字

  引导语: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5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 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 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时 18 世纪法国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 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因此,作为一名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 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 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 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 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 的“善”的存在。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 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 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 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近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 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 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 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 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 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 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一.对国家教育体系的设计

  (一)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详细规划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 能塑成什么形式。”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 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 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 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 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 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 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二)初等教育的规划

  等儿童过了 6 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音乐和体育,并辅以诗歌和各 种高级的文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一个人达到内外的调和一致,因为“我注 意到那些专稿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 度软弱。”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服务于人的爱智部分,而体育则是服务于人的激情 部分,把这两种教育恰当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的心灵和身体实现调和,更能 使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当,让个体本身呈现出一种和谐、完善的 状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柏拉图指出文艺教育是儿童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一 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 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因此在初等教育阶 段,柏拉图在理想的城邦里为儿童设置了专门的文法学校、琴弦学校和体操学校, 用以培养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美德,教会儿童辨别美,喜爱美, 并最终认识世上最美的东西——智慧。

  至此,柏拉图对全民的国家教育的设计已经基本结束,在初等教育结束的 阶段,平民子弟大多进入社会成为一个顺从的,拥有基本道德品质的劳动者,而 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子弟则要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以便发掘和培养城邦未来的最 高的统治者,这一阶段的教育,我认为就不应当划在国家教育的'范畴,而应属于 对哲学王的特殊教育。

二、对哲学王的培养针对培养哲学家这个任务,柏拉图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一方面,他承认教育在培养哲学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非常看 重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天赋。

  (一)对哲学王天赋的苛刻要求 在第三卷中,柏拉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人在天赋方面的巨大差异,他说“虽然是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 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 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铜和铁……”这样的论述显然决定了城邦的 统治者——哲学王,必然是从天赋金质的最优秀的人中产生的。他在第六卷的对 话中还更为详细的讨论了这一点“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 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 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这种对天赋秉性的极为苛刻的要求是柏拉图推 行自己哲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了此种优良的天赋秉性,个体才有可能成 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哲学家,并最终获得统治整个国家的资格。

  但在柏拉图接下来的论述中,他也明确指出“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 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并且,即使是拥有了完美 天赋的个人“如果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得到 的结果更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合适的教导,良好的哲学家天赋才 能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

  (二)对哲学家的合适的培养 关于对哲学家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除了接受上面提到的国家教育系统中正常的教育外,到了 20 岁的时候,要挑选出表现的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 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他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然后进行第二次挑选。从 30 岁起,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在本身”;然后用十五 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到 50 岁时,那些在实际 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然后 在他们剩下的岁月里研究哲学,并轮流管理政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柏拉图对哲学家的培养是严格分阶段进 行的,他为个体每个阶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其任务的难度与个体的年龄是成正比的,并且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严格的挑选与考核,确保最终留下的是天赋最好且学习最好的人。这种模式反映了柏拉图一种朴素的按照能力进行教育分 流的思想,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里实际上有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那就是在 20 岁进行第一次挑选时,柏拉图在书中并没有为挑选设定一 个明确的标准,甚至连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挑选都没有规定,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 中遇到的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对于柏拉图心向往之的“哲学王”这样一个纯理想的存在,仅仅从实践 的教育层面去讨论他产生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在以“理念”构建世界 的柏拉图眼中,塑造这样一个哲学家的过程所具备的哲学意义要远大于这种教育 模式本身的意义。因为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的灵魂不断上升, 最终转向“善”,转向那个呈现一切事物本真面貌的“理念世界”,这种思想催 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哲学统治者,他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呼吁并倡导民众 去选择一种哲学生活的方式,即便不能达到最终的“至善”,但至少灵魂始终是 “向善”的,我们可以把他这种教育理想称之为“哲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