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4)

时间:2021-08-31

  古盘门地处苏州城南水陆要冲,大运河自北向南环城而过,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历史上是苏州的南大门和城防要塞。陈从周教授多次登临盘门而流连忘返,并有“北有长城之雄,南有盘门之秀”的赞语,盘门与长城南北响应,展现中华锦绣江山的风貌。盘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和文化使者,游览者登临盘门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盘门现存的构筑基本上元代遗构。是由水陆两重城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水陆门傍南,陆城门依北,互相错列配置平面呈曲尺形。两道陆门中间为方形的瓮城,瓮城内周的长度约108.4米。

  古时,守城的将士诱敌至瓮城内将两道城门上闸门同时放下,敌方就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二重陆门,外门宽3米,厚7米;内门宽4米,厚15米。

  在内门上建城楼,供眺望御敌之用,古称戌楼。现在的城楼是1986年在原址复建,面阔三间,宽15.48米,高11.3米。在内陆门的第一道拱洞上开有“品”字形小井,这是古时的消防设施。

  水城门傍南,亦为两重门。内水门宽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门宽5.7米,深5.2米,高10.2米。内外水门相距4.6米,构成长方形的水瓮城。比陆翁城要小得多。二重水门拱券开有闸槽和约八米的绞关石,水城门门体在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落下和开启。从水翁城东南隅内侧辟有洞穴式石通道,洞高1.8米,宽0.9米。石通道通仄而陡直,仅一人可循石级登上城台。古时是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它不但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水城门这种周到的备战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因地制宜的创举。

  盘门独具的的内涵在于水,据史料载:水城门还是中国水兵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吴国有庞大的水军,吴国伐齐的水兵船队就是从盘门出发,沿着错纵的水路进攻齐国的。为此,1986年邮电部发行“苏州建城2500年”邮资明信片,正面印的雄伟秀丽的盘门水城门,使海内外进一步认识了苏州古盘门。在水城门西和陆城门东头,各连接了一段高约九米的砖垣,东城墙长300余米,在1986年修复,西城墙遗址长约千米,这是苏州古城残存的部分城垣。在已修复的城门和城垣上,雉堞、女墙环列;闸口、射孔镶嵌其间,古代城池作为防御性构筑,对于阻挡敌方的进攻,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数千倭寇进犯苏州,在阊门外至枫桥一带焚掠殆遍,倭寇攻城,由于城池坚固,未能得逞,苏州城内繁华商市和数万乡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护。

  现在我们步出盘门到城外,来到了苏州最高的古桥门桥下。站在桥上北望,不远处挂在城楼上的宫灯随风而异似在赞颂姑苏大地面貌日新月异。俯视桥下,船只穿梭不停,一派繁忙景象。吴门桥古称新桥,建于何年无法考证,但宋十一年(1872年)壬申夏四月重建。为单孔拱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长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大于半径。桥上两坡各铺设整块花岗石条石50级,石桥栏可供人凭眺。桥北是拉船穿越桥洞的通道。整座桥造型庄重端丽,是东南水乡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桥。吴门西北不远处,盘门水城门外,有一座条石板梁桥横卧于外城河与内城河的交汇口。此桥为水关桥,古名“石家汇”是古代舟师出发之处。在这里可感受到水城门的古意。吴门桥西南处,隔大运河数百米西南拐角处,是吉水桥亦名“急水桥”。自吴门桥东望,扼大运河与大龙江交汇的岔道口上,还有一座拱型古桥,这就是兴隆桥。所以,站在吴门桥上,举目水环水,桥接桥,河道纵横。如置身于“船上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之中。博大精深的盘门吴文化积淀倍受海内外关注。

【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范文】相关文章:

1.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

2.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范例

3.秋游盘门三景作文

4.苏州盘门高三作文450字

5.苏州景点盘门导游词

6.苏州留园导游词范文

7.苏州导游词范文

8.苏州乐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