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3)

时间:2021-08-31

  现在到了放生池,放生池与佛教密切相关,佛家在水池中放生鱼鳖等物使其自然繁衍,以示保护生灵,这种水池你们称为“放生池”。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所以佛庙寺院除殿堂、寝膳、客户等建筑外,在寺中都要营构放生池。    历史上苏州寺庙兴盛。其中较大寺庵一般都有放生池。至今仍有宋代圆通寺放生池、元代大云庵放生池、明代西园寺放生池、清代昌善局放生池。尚有遗踪灵岩寺下院放生池和盘门内放生池。 盘门内放生池在瑞光塔西北。1942年金复因舍田一百四十亩竖孝义碑筑八角亭、月宫、放生池等。七十年代,填池造屋,到八十年代放生池周围住了一百多名居民。由于地势低洼,每遇汛期,户户进水,居民怨声载道,为了恢复其原来面目,苏州盘门旅游开发投入了千万余元将放生池低洼区内一百多名居民全部动迁,1999年重建放生池,作为盘门景区一个重要景点。

  放生池平面呈太极图形,日月二岛由八卦仁寿亭相联,分别由延寿桥、和月桥和陆地相接,这在众多的放生池中是较有特色的.景点。放生池孝义碑,碑长137公分,碑宽68公分,碑厚16公分。为刻石高手黄慰萱在1942年52岁时所刻,刻工遒劲,技艺精湛,闻名中外的宋代《平江图》碑也是他在1917年深刻加工的。

  现在我们来到巍峨宏伟的丽景楼。丽景楼位于瑞光塔中轴线的西端,东临灵龟池,西为市民广场。苏州历史上曾有丽景楼,据《吴郡志载》“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我们现在看到的丽景楼1999年重建的。为仿明清江南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底部筑有高台,台高3.15米,东部为阶台和水上舞台,西部为戏台和绿坪广场,二侧为长廊和四角亭,组成了丽景楼景区。丽景楼底层三间,面阔11米,进深7.8米,回廊2.7米,底层建筑面积280㎡,二层建筑面积205㎡,阁楼面积85.8㎡,底层高4.6米,二层高3.7米,总檐高12.5米。丽景楼气势雄盛,姿态优美,是游人赏景、品茗休闲、娱乐和市民集聚的极佳景点,登楼观景,满园景色尽收眼底。

  从丽景楼东面的阶台可到水上舞台。苏州古典园林闻名中外,苏州园多塔多桥多,而有园有塔有桥还有水池的唯有盘门景区。景区中心灵龟池约五千平方米,水池四周是据史料重建的各组景点。其中“飞虹穿峡”、“水上蓬莱”、“春水宫景”、“碧波夕照”等景将园、塔、桥融合池中。你们请细细品味:“飞虹穿峡”在池北以双亭廊桥障断水面,池水似无尽头,显其水流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水池西北的放生池自成小巧的水域,似隔又合,增加了层次,加大了景深,我们现在停留的八角形水上舞台伸于水面之中,使人有临水贴水似乎登上了“水上蓬莱”之感。“丽景楼”与隔池相对的“四瑞堂”互为对景,池水中婷婷塔影、楼景不时映入眼帘。水池西南的碧波桥形如半月,势若飞虹,夕阳西照时,桥下水面时隐时现的丽景楼和水上蓬莱的倩影,使人有虚无欲飘的蓬莱仙境之感。隔池相对的“吴宫”大酒店倒映水中,“春水宫影”胜似龙宫。夕阳的余辉照映在平静如镜的池面上,塔影和宫影交相映辉在碧波夕照之中。

  从丽景楼南行,你们看,这是千年夹石。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顾震涛编纂的“吴门表隐”卷三载“盘门的庙桥湾有黄砂夹石,高丈余,古伍相祠前坊础,唐时故物,明季甚灵,凡入城者必敬礼之,祷祀亦不绝”。而附近居民称之为旗杆石,并一直延用至今。但现在的夹石是青石而不是黄砂夹石;夹石顶端的荷花瓣宽度分别为11公分与12公分与宋初石刻相似,青石材料宋初在苏地已广泛采用。所以夹石初考是宋代初期伍相庙构筑遗存,而不是《吴门表隐》记载的唐时故物。听一位长者说:过去大庙前的夹石,做佛事时白天在夹石中间立杆上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命灯作照明之用。

  盘门内的伍相庙早在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伍子胥的裔孙伍袁萃移建于胥门内朱家园灵顺行祠内,旧庙逐渐废弃,至清代仅存这二块夹石遗迹。在千年之交时,千年夹石将重展在广大游客面前。

  盘门景区在扩建时新建了三件大型石雕,白牛、白龟你们已看到,第三件就是这对竖立于南入口广场的青石蟠龙柱,蟠龙柱是一种装饰性华表,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尊贵游客。华表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代其雕刻形式与用途也是不同的。《淮南子.主术训》:“舜在交通要道上设立诽谤木,让人书其善否于诽谤,以表纳谏之诚意”。诽谤木是华表的最早表现形式,其功能类似现在的信坊箱。

  到汉代,用途有了改变,把它竖立在通衢大道上以识别方向起路标表识作用。华表一般雕成花立柱。在古汉语中,花与华可以通用,故称华表。由于木制华表易损毁,到明代就改为石制华表,只起装饰作用,并在宫殿内采用。沈阳清故宫崇政殿6根金龙蟠柱,北京故宫太和殿6根雕龙金柱和天安门前华表已成为《中华》标志。

  你们请看东南,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高度超过8米小山,山前有水池,后山紧临灵龟池,山中有曲折迂回湖石通道,山顶二道瀑布飞泻而下,身临其境,恍如进入水帘洞天,别具情趣。

  现在我们到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门水陆城门。苏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历史上虽然名称有变化,但其基本格局至今仍没有变动,苏州最早称阖闾大城;后称姑苏,隋代开始称苏州,宋代又改称平江府,明代以后称苏州府,一直沿用至今。春秋末,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4前,召见伍子胥,命胥建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阖闾城,这就是最初苏州城。当初,城周围四十七里,共设八个城门;南面为盘门、蛇门;北面为齐门、平门;东北面为匠门、娄门;西面为阊门、胥门。这八个城门都设水陆城门。以后,历代不断营修,但总城市规模和布局,都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伍子胥是苏州城奠基者,苏州人民世受其惠,其功不可没。盘门是苏州唯一保存完好城门,也是全国唯一保留完好水陆曲尺形并列双城门,在世界上堪称独特。

  伍子胥建成城之初,为防越国北侵,曾刻木制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震慑越国,盘门便由此而得名。另一说法:水陆相串,沿洄屈民,遂称盘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