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研究综述论文

时间:2021-08-31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二十多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最初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点等问题的关注,逐渐转向研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内部机制以和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因素,取得了很多研究效果。本文分别对作为特定能力的心理理论以和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

一、引言

  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曾经长期集中在“儿童如何认识外部物理世界”的研讨上,如研究儿童关于客体、时间、空间、因果推理等概念的发生与发展。20 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如何认识心理世界”这一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儿童如何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从而开辟了“儿童心理理论” 这一研究领域。随着研究效果的大量涌现,心理理论逐渐成为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热门话题,研究范围不时拓展。当前,不只仅是发展心理学家,哲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认知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也都对研究儿童心理理论发生兴趣。

  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需要儿童经历复杂的认知判断过程,拥有较为高级的认知能力。因为在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儿童不只仅需要了解自身,而且必需发展对他人角色、性格和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最初表示就是从视觉等角度了解家长、同伴与自身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儿童心理理论是联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桥梁,对于儿童今后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极为重要。

  对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是心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属于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领域,即具有领域特殊性,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理论论、模块论和拟化论等(Carruthers&Smith,1996; Flavell&Miller,1998;Gopnik&Wellman,1994;Moore,1996);另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可以像一般的认知能力一样去解释,如执行功能、心理表征等(Carlson,Mandeu & Wiuiams,2004)。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效果,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作为特定领域能力的儿童心理理论

  一局部研究者将心理理论能力视为一种独立于其他发展领域的特定能力,认为其发展特征具有领域特殊性。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研究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

  1.理论的理论(Theory Theory)

  这一理论的建议者认为,我们关于心理的知识包括的不是实际的科学理论,而是某种日常的“框架”或“基础的”理论。研究者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向成人发展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大约2岁时,儿童获得某种“愿望心理学”理论,以愿望来解释行为;其次是大约3岁时,儿童获得“愿望一信念心理学”理论,开始有了信念和想法,但是仍然以愿望来解释行为,信念只是处于辅助地位;最后一个阶段是大约4岁时,儿童获得类似于成人的“信念一愿望心理学”理论,由自身的想法和信念来影响自身的行为。在儿童心理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经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方式类似于皮亚杰的平衡化作用机制,即经验引发不平衡并由此达成某种新的较高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心理理论)。

  2.模块理论(Modularity Theory)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Leslie A.M.。他的许多研究是在自闭症儿童中进行的。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三个特殊领域模块化机制的连续神经幼稚而获得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必需的。这三个机制分别是身体理论机制(Theory Of BodY mechanism,ToBM)和两个心理理论机制(Theory of Mind mechanism,ToMM)。其中ToBM发展于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早期;ToMMl在第一年后期起作用,ToMM2在第二年开始发展。这些机制的发展决定了儿童不同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3.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ies)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幼儿必需意识到自身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身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对心理活动情境的不时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不时发展,逐渐获得系统的心理理论知识。

  4.拟化理论(Simulation Theory)

  这一理论由Harris等研究者提出。这一理论的建议者并不赞同理论理论,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认识并不具有理论的性质。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具有某种内省性觉知,能够通过一种角色拟化过程来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即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和在心理上拟化其他人所处的情境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儿童发展的`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越来越准确的拟化能力。尽管人们在预测和解释行为时求助于理论,但心理拟化理论在社会认知和技能获得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不同理论的建议者不乏支持自身观点和反对其他理论的依据,而不同的理论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动身开展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研究。虽然理论论仍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但是无论哪种理论都只是解释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方面。我们在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时需要选择各种观点的合理成分,以便对实际的情况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三、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

  另一种观点将心理理论视为一种认知能力,并从执行功能和心理表征等方面对其发展机制进行研究。

  1.执行功能和抑制性控制的研究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指那些对个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各种操作过程,例如自我调节、认知的灵活性、反应抑制、计划等等。它主要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性控制以和认知转换三个要素。其中抑制性控制(inhibitory contr01)作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Hughe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