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复兴管理论文(3)

时间:2021-08-31

  为了保证《大学丛书》的质量,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何炳松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仅举一例,为组稿等事宜,1934年6月27日深夜何炳松抵南京,次日一早即去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拜访两校校长罗家伦、陈裕光,面议有关《大学丛书》诸事。商定与罗、陈以丛书委员的资格联名具帖,在中央饭店宴请中、金两所大学的教授。下午,又为《四部丛刊》事过访江苏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长谈两小时,并商借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作的《国榷》原稿。《国榷》是一部500多万字的编年体明史巨著,著述严谨,不少记载可补《明史》因避讳而造成的史实缺失,尤其详于清朝初起时的历史,如建州卫、奴儿干都司的设立,等等,史料价值极高。由于此书从未刊行,故商务拟影印出版。之后,他又赴国防建设委员会访张其昀,商谈改编新学制高中中国地理课本事。本来还打算去教育部和编译馆,由于天气炎热而改期。[12]一日之中,连办数事,足见效率之高。除了行政事务外,何炳松还审定了魏野畴翻译的美国俾耳德和巴格力合著的《美国史》,梁思成等翻译的英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均被列入《大学丛书》第一集出版。他所撰的《通史新义》经罗家伦审定后,也被列入丛书第一集;后来,他的《中古欧洲史》又被收入丛书。

  《大学丛书》从1933年4月开始出版,到1937年7月约出300种,[13]见诸《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的,达369种。它很快成为商务印书馆的品牌书目,被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抗战全面爆发后,大后方缺乏教材,商务印书馆驻重庆办事处(实际上的总管理处)决定翻印。由于没有纸型和先进设备,只能用石印机影印,为此特在成都开设印刷分厂,经过反复试验,才印出了清晰的图版。于是添置设备,“日夜三班印刷”。[14]

  商务印书馆复业后,随着业务的日渐恢复,主办的刊物也先后复刊。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十几种杂志中,比较重要的有《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等。自复业当年先行恢复《东方杂志》、《英语周刊》等4种刊物后,1934年9月,《教育杂志》复刊,何炳松兼任主编,提出要达到4个目标:打倒文盲(即消除文盲)、建设农村、提倡生产教育、提高文化程度。为了办好杂志,他采取了向名家约稿、举办读书运动等措施。在何炳松的精心擘划下,《教育杂志》成为教育界的权威杂志。

  由于8年的编辑工作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大大影响了学术研究,何炳松曾决定辞职以潜心学术。1932年5月始,他致函王云五辞职,竟至6上辞呈,还以不到馆上班表示去职的决心;并打算离开友朋众多的上海,携眷返回故乡金华,“专心做三四年翻译西籍的工作”,“绝不兼任他事,以免分心”,同时婉拒了在此前后广东、南京等地大学的聘约。[15]何炳松的辞职,使王云五颇感意外。其实,一年前何炳松就曾与胡适函商,打算离职而专事译书,并得到了胡适的赞同。此时编译所被取消,自己从主管编辑出版业务转为处理日常事务,难免有无所作为之感;另外,多年紧张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惫也需调节,他觉得离开的时机已到。不料王云五坚拒其请,甚至7次登门劝留,他终于拗不过情面,无奈之下,只得重违本意,“再进商务”。[16]

  王云五为什么对何炳松特别礼遇呢?这显然不符合他的个性。原因在他与同人的关系不和谐,无法保持高效运转。何炳松的为人正好与他相反:谦和自律,待人宽厚,与编译所同人关系融洽,享有很高的威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王云五虽以铁腕著称,但往往过度,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反作用,推行“科学管理法”的失败就是例子,而何炳松正好弥补了他的不足。与一位没有野心,好脾性,不计较,有能力,并深受同仁信赖与尊敬的实际管理者共事,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因此才有王云五仿效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屡加挽留。

  何炳松虽然留下了,但毕竟出于勉强。他在致胡适的函中,对自己为友情而牺牲抱负深感遗憾,对一再食言深表歉疚,并再次表示心愿:“我很想有追随老友专心翻译的机会,将来果有自由的一天,还恳照常援手,不要以我的屡次食言为开玩笑。”[17]由于主管工作的变化,不但虚掷光阴,而且终觉不如以前顺手,因此,两年后当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请他出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时,他再也不顾王云五的一再挽留以至恳切得“流涕”相劝,毅然离开工作了11年的商务印书馆。

【关于商务印书馆复兴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文化复兴的作文

2.关于爱国复兴的古诗

3.议论文:复兴之责勇担当

4.关于文艺复兴运动起源和意义的再反思论文

5.关于共同体的衰落与复兴论文

6.关于复兴中华演讲稿

7.关于复兴之路读后感

8.关于品质管理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