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三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构建与模式选择

  (一)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应该突出对教师职业指导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三段融合”(即改革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转变为职前培养、人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社会化。)的培养模式,将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并在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让他们了解该专业所涉及的社会行业,以及这些行业发展的状况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事实上,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大学阶段以及教师的培养阶段连贯进行,也就是说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是不限时间和阶段的。在我国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对他们进行除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之外的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

  1、从“单项素质”向“综合素质”转移。职业院校要建立一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高尚师德、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随着职业院校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再加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已经逐渐从单项素质向综合素质转变。“三师型”教师培养就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教师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一名合格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理论教师那样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要比专业理论教师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加熟悉他们教学的内容。一名合格的“三师型”教师更应该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更强的科研能力,他们不但能够胜任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创新。一名合格的“三师型”教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和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他们应该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能力。他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2、从“双师型”向“三师素质”取向转变。“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我国职业院校长期以来进行师资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方向,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培养由“双师型”向“三师型”转变将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应该逐渐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向“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转变。

  职业院校在“三师型”教师个体不能兼有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让在职教师从事理论性教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性教学,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和选择,从而保证学生接受“三师型”的教育。“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它将为职业院校、学生、教师三方带来更多的利益。“三师型”人才一般的成长路径包括三个方面的过程:读过书,这保障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实际工作经验,进入企业一线工作过几年并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经过这一过程,证明他的技术是经过市场检验过的,真实、好用。创过业,懂得经营、管理、运作,在行业有现成的人脉,最好他的创业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能运作和指导学生实习、就业。

  (二)职前培养模式的选择

  1、突破仅由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师资的封闭型模式。在教师的培养方式上,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教师的社会化培养模式,要培养“三师型”教师还需要在他们入职前进行一些特殊培训,比如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选择培训,以及对他们的.职业指导能力进行培训。

  “三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很强的职业指导能力,更重要的是“三师型”教师应该能够把这些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方式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应该指出的是“三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一种综合要求,更是对其教学能力能否做到融会贯通、科学教学的一种考核。如果“三师型”教师仅仅具备我们所要求的素质,但是却不能把这些东西传授给学生,那么这种“三师型”教师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由此看来,我们在强调“三师型”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尤其要强调“三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教师所具有的才华和智慧,学生不一定会拥有,我们进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是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三师型”教师来说,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可能相对容易,而具备一定的职业指导能力,则需要专门的培训,应当让他们学习更多的职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指导能力。

  2、实行分阶段培养。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针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应改革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从而达到“三师型”教师培养的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三个最基本的素质结构。每个素质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个专门的阶段进行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大学时期可以重点培养未来“三师型”教师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到了实践阶段,可以通过在企业或工厂进行的锻炼,重点培养未来“三师型”教师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在教育的阶段则可以锻炼未来“三师型”教师获得教育能力,同时通过一定的学习来获得对行业的认识以及就业的基本能力方面的知识,从而最后形成具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教师,最关键的是“三师型”教师应该能够把这些综合地融合到一起,从而给学生带来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效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三师型”教师不应该只去企业的车间,更应该去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实习,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三师型”教师在企业锻炼之后,还应接受一些就业理论方面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积累。在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再经过在教育系、院、校的教育和考核,如果成绩合格,就可以成为“三师型”教师。

  (三)在职培养

  1、资金来源。目前,我国职教师资的进修费用一般由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对于“三师型”教师培训的资金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及通过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来为师资培训获得资金支持。我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鼓励职业院校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师资培训的资金支持进行了说明。目前不少企业利用闲散的资金组建起了教育集团,很多企业也愿意拿出部分资金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原因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很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因此很多企业愿意同职业院校合作,来获得他们需要的人才。因此通过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将是为“三师型”教师的培训创造更好的物质和外部条件的重要选择。

  2、培训载体。第一,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并重。“三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进行。内部培训可以参加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开发培训项目,这是一种重要的师资培训手段。外部培训可以参加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文凭课程或中心下属各部的教育指导咨询培训课程,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一是建立和完善功能齐全、设备配套、软件丰富的模拟室、实验室,让教师有一个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建立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等,使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承担部分实践性工作,从而掌握技能;三是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第二,建立“三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我们仍然要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要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场所,为专业教师实践与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在校外,以高等学校为主要依托,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与企业携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

【关于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教师素质的论文

2.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3.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4.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理论探析论文

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

6.语文教学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论文

7.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的论文

8.小学教师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