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心理学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2 影响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因素

  2.1 网上交流的特点

  网上交流的特性除了包括在上文中提到的“带来更少视、听线索”和“与现实社会相对隔离”两个特点以外, 还具有匿名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在匿名的网络交友社区中, 青少年可以尽情展示自我并与他人交流, 不用担心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 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假装身份会被其他人揭穿, 同时匿名性还会使他们对和自己沟通的网络上的“陌生人”充满未知与好奇感, 特别是当这些“陌生人”实际上是自己生活中认识的人时, 他们可能期待对与之匿名沟通时对方会表现出全新的反应。Greenfield[13]和Kroger[14]提出, 匿名性还为青少年提供了讨论平日生活中不便提及问题的较为安全的环境。池思晓 (2011) [15]也认为, 在网络这种匿名环境中, 人们的表达会更无所顾忌, 表现出更乐于展示个人的真实情感、弱点、甚至是隐私的特点。在自主性方面, Walther[16-17]认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是一种超人际模型, 它允许在网上交流的人们自由地进行印象管理, 同时还会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和信息沟通技能。国内也有学者研究[18]表明, 网络交流能够消除现实社会交流中的芥蒂,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以上这些网络交流的特点, 会不同程度地刺激青少年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流, 并为他们的网络同一性实验提供便利的环境与条件。

  2.2 人格

  Valkenburg等[12]根据“富者更富”的假设, 猜想那些在现实中更多进行人际交往的外向型青少年较之内向型青少年也会更多地使用网络。然而, 根据社会补偿动机的假设, 内向型青少年 (通常有更高的社交焦虑) 使用网络的倾向可能会更大。因此, 他们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特质与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倾向到底有何种关系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 内向型青少年较于外向型青少年在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时确实有更高的社会补偿动机, 但是内外向与网络同一性实验两者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此外, 他们还总结了其他人的研究认为, 外向性与使用互联网建立人际关系的频率存在显着正相关, 精神质和神经质都和在网络环境中表达真实自我存在显着正相关, 高精神质的青少年甚至会将网上交流作为现实交流的替代。

  2.3 年龄

  Valkenburg等[12]把青少年期分为9~12岁的青春早期、13~14岁的青春中期和15~18岁的青春晚期, 通过研究发现, 处在青春期早期的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的频率显着高于处在青春期晚期的青少年, 这个结论与Linvingstone和Bober提出的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使用网络更多的是为了在已认识的人际圈中进行交流, 而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则更多的用网络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扮演不同的身份是一致的。Valkenburg等除了发现年龄对网络同一性实验有影响外, 还发现, 年龄在内外向人格特质和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例如, 他们发现, 青少年的年龄越小, 外向型的人越可能假装成年龄更大、轻浮的人, 而青少年年龄越大, 则是内向型的人越有可能假装成年龄更大、轻浮的人;年龄较小的外向型和年龄较大的内向型的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时更多地受到自我探索的动机的影响。Kraut等[19]和Gross等[20]一个选取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混合被试, 一个选取了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被试, 结果他们得出的人格特质与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关系的结论彼此不一致, 这也正好说明了年龄在人格特质和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关系中是一个调节变量。

  2.4 性别

  Valkenburg等[12]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同一性实验的频率上无显着差异, 但在具体的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内容上存在差异。首先, 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假装成年龄更大的人。Allison等人的研究[21]认为, 这是因为女孩比男孩成熟的更早, 使得女孩更需要和年龄大一些的人沟通。其次, 女孩更多地假装成更漂亮的人, 男孩更多地假装成更有男子气概的人。这个结果显然和社会对青少年期乃至整个成年期男性和女性的期待相一致。国内有一些研究也间接证明了在网络环境中的某些具体行为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例如, 施春华等[22]研究发现, 初中生的网络攻击行为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 男生比女生得分更高;徐瑞荣等[23]研究发现, 在高中生中, 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会对自身性别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在如何对待权威的态度方面产生更多的困惑, 而女生在这些方面往往比男生有更多的'消极体验, 因此女生将自身消极体验向同伴进行自我表露比男生更多, 且会对其自我同一性产生显着的消极影响。

  2.5 自我同一性状态

  Marcia (1966) [24]在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包括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 据此把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分为4种类型, 分别为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以及同一性扩散。柴晓运等[9]根据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分类以及其他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使用关系的实证研究, 如, Huang[25]对于青少年同一性危机与网络依赖、Matsuba[26]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和同一性延缓、Mazalin等[27]对于性别、高焦虑水平、自我同一性水平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研究, 推测处于自我同一性未完成状态或者自我同一性程度较低的青少年可能更多地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

3 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从理论上推测, 网络同一性实验很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但综合以往的研究, 结论尚不明确。Yurchisin等[28]和Zhao等[29]研究发现, 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Matsuba[26]研究发现, 青少年进行匿名的网络活动对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消极作用;柴晓运等[9]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推断了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影响同一性发展的3种作用机制, 即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可控性对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有重新调节的作用、同一性实验的自我探索行为可能存在多样化反馈, 从而使青少年同一性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零风险的同一性实验有助于青少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整合。张梅等[11]认为在网络同一性实验和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重要的调节变量, 所以导致了以往研究结果之间的不一致, 提出将网络社交倾向 (倾向于网络社交而不是现实社交) 作为调节变量, 并将强迫性网络使用 (网络使用中的冲动性、时间过长、影响现实的工作和学习任务等) 作为中介变量, 并用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这种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