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想北平》读后感4

  初读此文,讶然,一代大家老舍何以有这种不知所云的文章。什么想写又不敢写云耳,心中惘然,便耐着性子品读。

  文章着笔切入之处皆是些微小之物,较之于北平,实在是难以突出其特点,且最后那“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北平啊”似乎结束得太突然,仓促以及不够富于哲理或有文采。

  这篇简陋的作品能登上课本,当时,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此文既无华丽语句,又没有深刻典型例子,快速浏览时又似乎没有真情实感,最后那句话又似是无病呻吟。大胆点说,这篇文章若放在高考,可能连二类卷也上不了。但它又出现在课本中,这实在是…

  此文宜细读,慢读,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深深的眷恋。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

  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一幕一幕的场景的回忆,一点一点景物的衔接,把一个几年都说不完,道不尽的北平从另一个角度说得淋漓尽致。

  作者没有去刻画北平的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重述北平的沉重历史和如烟往事——这些北平的标志,而是从每个城市都有的平凡中娓娓道来,感悟出它的不凡。这个北平,似离我们很近,似我们无比熟悉,但却又有种说不出的特别。

  这种味道是难以用华丽辞藻所能写出的,它是一种本质,是必须把废话除尽才能归真之物,若是珍珠又岂需一个美鬻?

  重读郭敬明和余秋雨的文章,不知为何,总想用笔把其中的废话删除,但转念一想,若是一句句找,那可读的岂不是没有了吗?

  有人说,写文章不在于长,在于没有废话,修改文章,就应把文章中的废话删去,最后达到文内没有一句能够舍去的。这点我是深深的认同。

  记得一次作文,想起老师说的要用排比句来写事例,便写了三行不知所云的事例排比句,但最后此句却被人划起,认为精彩,真令人哭笑不得啊。

  听老师说,《想北平》已被老舍多次修改,才达到如此这般的真切自然的效果,实在是佩服。

  文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句子,其实它们中是别有蕴含,是更口语,更自然而来抒发一位北平人对北平的`爱。此文真的宜慢读,如此之后,方能体会最后一句的情深,连我这样一个对北平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些鼻子发酸。

  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前前后后已读了不下二十遍吧。感谢老舍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叙着他的北平,袒露着他对北平“与我的心灵向黏合”的浓浓深情。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本能的思索文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我当如何学习。

  任何一篇阅读文本其实都是一篇富有分析和借鉴价值的学习媒介。

《想北平》读后感5

  要说起来,我和老舍的这篇《想北平》还真的是很有缘分呢。在拿到语文书之前,我就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并且,也的的确确是在一种想念家乡的感情下读的。

  本来,我也是真的决定要离开北京了,尽管心里是那么的痛苦。毕竟我所经历的生命都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一切熟悉之物都在这儿。因为我孤陋寡闻,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北京之外的天是什么样,也从不去想它。更没有想过离开家会是什么感觉。

  我以为自己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我也以为外面的世界和北京没有什么区别。我更以为自己不会想家。

  也许,是我的能力太差了吧。总之,一到那个地方,我马上就发现,原来一切根本就不是我所以为的那么回事。

  怎么曾经天天相见的好朋友现在就天各一方了呢?

  怎么原本无比熟悉的路上的风景现在就突然变了个样呢?

  怎么同样的是在生活着,现在却突然变了个滋味呢?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读到了老舍的《想北平》。老舍所感悟的北平和我所感受的北京,很多事物并不相同。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却没怎么见过北京人在自家里种的蔬菜,也没怎么见过北京带霜的玉李。更可笑的是,我连北山和西山都没到过。但是从他的文章,我却能很亲切地感受到那股子滋味!

  还好,他提到的北京的胡同我是没少见过的,牌楼也常见,离家不远的小西天就有个牌楼,以往每周都见得到。虽然他文章里有的东西我见过,有的我没见过,可是一闭上眼,我就能真真切切的见到那景儿,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想北平》这整篇文章里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最后一段了。要说它的语言,并不华丽,句式也不特别。读着却让我深有所触,可能是因为我身在异乡吧。正是这两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所有身处异乡的北京人的内心所感。当初读到这里时,我的眼泪真的是快要落下来了。不离开家乡,真是不知道思乡的感觉。

  我也是深深的,爱着北京啊……

【《想北平》读后感】相关文章:

1.想北平读后感

2.想北平教学反思

3.想北平说课稿

4.《想北平》说课稿

5.想北平读后感1000字

6.想北平教学说课稿

7.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

8.《想北平》说课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