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日河草原导游词(2)

时间:2021-08-31

  退休后的洪巴图,更是迷恋上四胡曲,他把周围的爱好蒙古四胡的兄弟们组织起来,2008年12月28日成立了“内蒙古科左中旗蒙和音夕阳红民族艺术团”。68人的蒙和音夕阳红民族艺术团里蒙古四胡就占了18把,如今的洪巴图也自己收徒传艺了。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大型演出中演奏了四胡大师吴云龙老师的《牧马青年》、《欢乐的牧民》受到了广大牧民的好评。

  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目前四胡艺术最为繁盛的地区。

  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清初著名蒙古族历史学家罗卜桑丹津在他的巨著《黄金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途中病逝了,当蒙古骑兵护送灵车返回故乡不儿罕山的时候,军中最著名的歌手吉洛阔台在献给他的君主成吉思汗的歌中唱到:

  您化作雄鹰的翅膀,乘风归去了,我贤明的可汗;………您那胡尔、潮尔奏出的美曲佳音,您那广阔无垠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还有那山川河流、富饶的草原,都在哪里啊?歌中的“胡尔、潮尔”就是指的四胡和马头琴两种乐器。

  茫茫的科尔沁草原是科尔沁民歌的故乡,是民歌的海洋,演唱艺人们一代人又一代人传承使科尔沁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草原上得到了弘扬。科尔沁民歌有上千首,流传至今的有八百首之多,在珠日河牧场有三百余首科尔沁民歌传世,而且还涵盖性的收录了其他民族的民歌。这里不仅是民歌的故乡民歌的海洋,也是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的纽带和桥梁,勤劳的各族人民,在这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

  蒙古族文化是以歌舞著称,歌是以科尔沁民歌文明于世,种类繁多,曲调优美,演唱形态各异,风格各不相同,反映蒙古族生活的科尔沁民歌充满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内容。浓郁独特的蒙古族风情,无不体现了科尔沁草原的蒙古人自然生活与他们创造的精神身后的和谐统一。科尔沁草原珠日河牧场是蒙古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更是科左中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著名的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韩秀英》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唱遍全国,蜚声海内外,切久唱不衰代代相传。

  蒙古族叙事民歌是这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打开蒙古人心灵的金钥匙,透过一首首美妙的歌声可以听到蒙古族远古的起源艰苦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历史,感到一种勇往直前不畏强权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万丈豪情和坦荡的心胸。

  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那优美的曲调陶醉了一代人。七十年代,达尔罕民歌手查干巴拉大师以走街串巷的表演,把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还原到民间,深入基层不断的吸收民风民俗来充实唱词的文化内涵,加深地方风情与民族色彩来提高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曲调的文化品位。使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在草原上唱响、在全国唱红。电影艺术家海默,作家玛拉沁夫,作曲家通福创作的《敖包相会》就是借用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曲调,葆有蒙古族文化艺术特点的科尔沁民歌更加深受草原人民的喜爱,如今那优美的曲调也影响了年轻一代人。

  随着民歌文化商品属性的产生,我们追忆起当年查干巴拉大师这一代人如何的不懈努力传承科尔沁民歌,才赢得今天年轻一代人的喜爱。当年大师查干巴拉在这里收徒,使科尔沁民歌在珠日河牧场广为流传。虽然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一听到科尔沁民歌那圆润的曲调,查干巴拉大师的歌喉就在耳边回荡。他那种对科尔沁民歌传承的精神,是每个科尔沁民歌演唱艺人们都深深印在心中的。

  蒙古族民歌是演唱艺术,有长调和短调之分,长调民歌字少腔长,高亢嘹亮,婉转悠扬,以抒情为主。短调民歌字多腔短,明快流畅,板眼清晰,装饰音较少,以叙事者居多,流传在科左中旗境内的民歌多是短调民歌。

  大师当年收的弟子侯白龙今年已经34岁了,他传承了大师的演唱风格,一曲大师亲授的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原滋原味的唱出了解放前蒙古族男女冲破封建枷锁的禁锢,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爱情。

  蒙合音艺术团成员侯白龙当年9岁从师学艺,仅仅与查干巴拉大师学习了四个月,冥冥之中大师可能有种不详的预兆,他将自己一声所学的精华尽数的传授给了这个年仅9岁的孩子,使这个孩子在以后科尔沁民歌的演艺生涯中受益匪浅。依依惜别,眼中充满泪水的白龙并没有意识到这次的分手就是永别。在分别后,白龙一直在等待大师再次到来,然而等来的是查干巴拉大师舍弃了他心爱的民歌,闭上了双眼永远的离开了科尔沁草原民歌的世界。每当说起与大师相处的日夜,白龙这个高大的蒙古族汉子,总是眼里充满了抑郁和悲伤,,心里总是忘记不了对大师的思念。四个月的光阴给他的一生留下了永远的记忆,大师为他锁定了人生艺术的坐标,作为大师的最小弟子,白龙传承了查干巴拉大师的艺术,圆润的声调中无不透漏出达尔罕民歌手查干巴拉大师当年的风采。查干巴拉大师传承了蒙古族文化遗产又弘扬了蒙古族文化,为科尔沁民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白龙为我们整理、收、研究科尔沁民歌提供了诸多的实证。

  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以曲调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以蒙古族民歌的形式反映科尔沁草原的现实生活,是查干巴拉大师生前最喜欢唱的两首民歌之一。它与科尔沁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是长安巴拉大师每次演出必唱的曲目。白龙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查干巴拉,以“嘎达梅林”为的名字在蒙和音民族艺术团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嘎达梅林”组合,《嘎达梅林》和《韩秀英》两首科尔沁民歌也是他演出必唱的曲目。白龙没有辜负查干巴拉大师的希望,科尔沁民歌已经唱红了珠日河牧场。很多来珠日河旅游的人都陶醉在白龙唱的科尔沁民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