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日河草原导游词

时间:2021-08-31

珠日河草原导游词

  珠日河草原旅游区距通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01公里,1994年,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立项投资扩建,隶属通辽市旅游局。下面是珠日河草原导游词,欢迎参考阅读!

  珠日河草原导游词1

  尊贵的客人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片天堂草原,就是今天的目的地——珠日河草原旅游区了。

  这里是国家3A级旅游区。瞧,蒙古族的姑娘、小伙骑着马儿来接我们了!从这个路口往里走,就到了旅游区的核心区。 旅游区距通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101公里,于1994年投资兴建,占地6000亩,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隶属于通辽市旅游局。这是一处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旅游胜地,整体设计突出民族特色。

  看,车子前方的这5个殿堂式迎宾包,坐落在1.2米高的平台上,气势磅礴,造型典雅,富丽堂皇,鸟瞰前方左、中、右、下万般风物,包顶呈雄鹰展翅型。中间是款待客人的地方,东西两侧为豪华宴会厅和歌舞娱乐厅。迎宾包两侧是由18个豪华型固定包和14个传统毡包组成的蒙古包群。建筑的正南面是具有国际标准的赛马场,四周是看台。赛马场跑道周长1000延长米,通辽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就在这里举行。每年的8月18号——20号,牧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或参加比赛,或看看热闹,因为不仅有乌兰牧骑演出、套马表演、马术表演,还有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团也来捧场,这里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平时旅游区为游客安排了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游乐项目,主要有马队迎宾(刚才已经享受到了)、赛马表演、摔跤表演、射击表演和祭敖包等,还有射箭、打布鲁、骑马漫游、骑骆驼、坐勒勒车、垂钓、篝火晚会及民俗表演等。为使大家能进一步了解草原风情和牧民的生活习俗,我们还将到牧民家做客访问。一会儿我们就餐时,不仅可以品尝到具有科尔沁草原风味的“手扒羊肉”,还可以尝到各种“白食”,也就是奶制品,以及奶茶等等。听我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等不及了吧,别忙,看到车子前面我们的蒙古族姑娘正手捧哈达和美酒等待各位吗?一定要喝了这杯欢迎酒,才不枉此次草原行啊,这也表达了我们草原人民对各位最真诚的祝愿。赶快跟我学学喝草原美酒的习俗吧。

  斟酒敬客是我们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我们认为美酒是饮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饮食敬献,是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表现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大家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下这杯美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所以朋友们应接过酒杯,用您右手的无名指(因为在蒙古族同胞心目中,右手无名指是最干净的)在杯中蘸三次,分别弹向天、弹向地、摸自己的额头,这分别代表着敬天、敬地、敬祖先;也可以再蘸一下,摸向姑娘的额头,表示您对她送出的祝福,而后双手举杯一饮而尽。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学会了吗?好,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下车去尽情体验蒙古人的生活吧!

  珠日河草原导游词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光辉的文化。在我们这个辽阔的地域里,各民族文化风格各异。

  蒙古族的歌舞文化就是别出一帜民族文化,全国县级蒙古族最集中的地方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而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最集中的地方是珠日河牧场。在珠日河牧场这个看似无人问津的“文化沙漠”中,珠日河人用他们炽热的追求演奏出一曲飘着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新乐章。

  六七十年代珠日河牧场曾经组织过业余乌兰牧骑,有上百人的业余演员,甚至老人和孩子都加入到珠日河牧场业余乌兰牧骑到草原深处演出,很多艺人活跃在草原舞台上,兴旺时每天演三五场。七十年代末,这个庞大的艺术团体在艺人们恋恋不舍的目光中解散了,艺人们被迫放下了自己手中心爱的四胡、潮尔、马头琴,舍弃了那熟悉的曲目的同时八传承的愿望化做默默无闻的生产劳动压在了心底。然而常常会压不住内心的渴望,悄悄的拿出心爱的乐器拉上一回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甘。在这个民间艺人如此集中的地方,琴声会引来很多有着同样渴望音乐艺术的艺人来,于是一热们又聚集在一起,用手里的四胡、潮尔、马头琴来交流他们的感情。

  改革开放之后,珠日河牧场的艺人们富裕起来了,他们毫不掩饰的拿起了闲置已久的四胡、潮尔、马头琴、三弦,把快乐无比的心情化做音乐的语言,将丰收的喜悦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每个音符里走出欢乐的旋律。

  艺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也被搞活,珠日河牧场是天然的旅游胜地,他们索兴就将这些民族文化融入到改革开放中去搞活经济,发展珠日河的文化旅游事业,久而久之,科尔沁民歌、四胡、潮尔、马头琴、三弦、乌力格尔等蒙古族民间艺术渐渐的在一望无垠的珠日河牧场上唱响了主旋律,打造出了科尔沁的文化品牌。

  场部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秘书长满都拉看到发展民族文化的前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他向到在这个艺人如此集中的地区,需要人八艺人们组织起来传承民族的艺术。经场部的同意,他找来了洪巴图和杨额日和研究组建蒙合音艺术团。经过几番奔走,几度心酸,他们传承文化的热情再次得到场部的大力支持,场部以老年活动中心的名义划给他们办公室、排练室五间房屋。借改革开放30年之际孕育而生的蒙合音艺术团,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和场部,他们本着吸收、传承、创新民族歌舞乐器的宗旨,在几个月演出了四十余场,深受群众的喜爱。

  很多艺人听到成立蒙合音艺术团,纷纷加入,到2008年12月30日,蒙合音艺术团已经达60余人,演出了近百场。观众到上万人。珠日河的民间文化让每一个来珠日河的人深深的体会到科左中旗最西部偏僻草原上活动着的蒙古族艺人们,对蒙古族民间文化的追寻以及对发扬传承蒙古族文化的渴望。

  艺术团的团长今年58岁的洪巴图是四胡大师吴云龙老师的民间弟子,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蒙古四胡,8岁时就能独奏民歌《尼玛》。初中毕业后1975参加珠日河牧场业余乌兰牧骑,1976年,吴云龙老师被邀请来珠日河牧场讲课,发现了洪巴图这颗新星,他的'手感、音准、节奏和悟性深得吴云龙老师的认可。吴云龙老师按专业弟子的要求对洪巴图进行有目的训练,对他的要求特别在演奏和技巧上非常的严格,有时把他撵走让他回家练习四胡曲,最后,吴云龙老师把他选为乐队首席,洪巴图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洪巴图终于成功熟练地演奏老师创作的多首四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