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论文(3)

时间:2021-08-31

  (一)“干中学”与“技术外溢” 1.“干中学”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指落后的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是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通过边干边学获取先进技术。“干中学”一般是与技术外溢相伴而行的,因此,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干中学”的概念源于阿罗(Arrow,1962)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从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一文。阿罗认为,外生变量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与过程。在他所构建的模型中,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有关生产方法的知识积累是通过“学”来完成的,学习是经验的产物,并不只是时间的函数,且这种经验主要来自于“干”。知识增长与生产技术的提高主要是因生产而积累经验的结果;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行动,经验的积累就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阿罗强调实践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有两个效应:一是由于生产了更多的资本品而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使下一代资本品所含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二是由于知识非独享性的溢出效应,使所有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在生产最终产品时的效率都能有所提高。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1986)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知识和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 2.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s)是指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自然而然输出技术的结果。它与技术创新不同,不需要大量投资和研究,因此他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克鲁格曼(Krugman,1987)和卢卡斯(Lucas,1988)分别讨论了技术外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所谓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称为“技术外溢”。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国际贸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这种技术外溢中获得的。

  (二)瑞丁模型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史蒂芬·瑞丁(Stephen Redding)1999年发表了题为《动态比较优势与贸易的福利效果》的论文,认为在技术内生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演进的。 瑞丁以从表面上看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却由于具有潜在优势和获得政府的扶植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韩国钢铁产业为例,引出比较优势的变化问题。瑞丁认为,发展中国家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选择:在当前已经具备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或是进入虽然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却在将来可以通过生产率增长潜能的发挥而获得比较优势的部门(如高技术部门),或者说是在当前的静态比较优势和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之间进行权衡。但在自由贸易体制下,比较优势原理要求一国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或者说静态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由于该国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的潜能未被完全发掘,因此可能导致该国不能在具有潜在的生产率增长相对大于其贸易伙伴的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结果造成动态福利损失,违背了其长远利益。这说明,一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模式可能与其长远的利益相违背,所以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未必福利最大,甚至有可能带来经济福利上的损失。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追求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的政策能够使一国在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却有巨大“干中学”潜力或生产率增长潜力的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使静态比较优势的初始模式发生逆转,从而获得动态比较优势。 瑞丁的理论为那些虽目前在某些产业上不具比较优势,但却可能存在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积极的政府政策干预,并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和模仿,获得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从而促进比较优势的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优势理论的框架,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概括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增长模型两个方面。 1.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杨小凯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把比较优势区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他认为,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或者说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称作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则是指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杨小凯认为专业化分工导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从而产生内生比较优势。 在杨小凯(2002)的内生贸易模型中,每个人的天生条件可能相同,人们之间不一定有与生俱来的差别,即可能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那么内生比较优势是如何产生且随着分工水平提高而提高的呢?杨小凯认为,分工后的总合生产力水平之所以高于自给自足水平,原因在于分工可以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杨小凯认为,这种基于分工的发展而后天不断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内生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出现。如果我们接受先天的生产率差异(即外生比较优势)作为分工的条件,就会导致贸易产品、方向和格局的静态化,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为分工的结果出现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则预示着一国贸易动态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基于分工造成生产率差异的内生比较优势能够随着分工的逐步发展而不断演进,而且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是加速知识积累和生产率内生进展的动力。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就成为一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断的源泉。因此,这种后天的比较优势就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将这种模型发展到有中间产品的情形,可以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落后国的产业升级等现象。 2.新兴古典增长模型——熟能生巧 1991年杨小凯和博兰(Yang and Borland,简称Y-B模型)将熟能生巧的概念引入其模型中,阐述了熟能生巧与交易成本、分工演进及经济腾飞的关系,阐释了内生比较优势可以通过熟能生巧即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的观点。他首先设定经济系统中的熟能生巧具有特别的含义——分工中的熟能生巧,并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此外,它还放弃了新古典模型的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分离的假设。模型假定生产率增长是专业化熟能生巧、交易成本和有多样化消费偏好的消费者一生产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当时间t=0时,每个人都没有太多的生产经验,生产率很低,也不能负担专业化和分工造成的交易成本,表现为自给自足状态。随着时间的推延,每个人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生产率有所提高,能承担不太高的交易成本,开始从事一定程度的专业化活动。渐渐地,专业化熟能生巧加速了专业经验积累,个人专业化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能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并选择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如此下去,直到分工演进的潜力被耗尽。Y-B模型的分析表明,分工的自发演进机制能产生内生增长。这种演进提高了每个人的生产率,同时降低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独立生存能力。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几种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虽然研究角度不同、方法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了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转换的作用和“干中学”的经验积累效应,从而对二次战后东亚国家的经济崛起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同时对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1.锅炉炉窑脱硫除尘的发展动态论文

2.高职青年教师发展动态分析及对策的发展效果论文

3.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论文

4.CAD应用软件的新动态论文

5.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论文

6.实践中创业的论文

7.木桶理论在思品课中的新解论文

8.外墙保温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