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研究院的现代价值及中国化讨论论文

时间:2021-08-31

高等研究院的现代价值及中国化讨论论文

  “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自拉丁语UNIVER?SITAS,本意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者共同体”。然而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学术资本主义的流行,大学与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开始紧密起来,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在这种世俗化扩张的过程中,大学的“象牙塔”特质逐渐褪色,这使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特别是致力于人文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丧失了传统的思维领地。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充,大学内部的系科也更加细化,这对“高深学问”的研究和创新十分不利。因此,在大学之外,需要创建一种隔离外界干扰、不涉及利益纷争、专门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高等研究院正是应运而生的新型组织。

  一、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回溯

  1930年,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美国新泽西州创办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此后世界各国模仿创办此类机构的活动一直在延续。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上百所高等研究院,它已成为推动人类科学和人文发展的核心“发动机”。1.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是全球第一所高等研究院,其全称为“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并非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分。其下设数学学院、自然科学院、历史研究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每个研究学院都有一个小规模的终身研究员团体,每年也会有一些访问学者作为补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院理念是致力于“纯粹的研究”,而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赞助商的压力,这吸引了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一批世界级大师。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杰出人才的加盟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研究圣地,不少著名学者包括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奥本海默、杨振宁、陈省身、丘成桐等,都在这里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

  2.高等研究院联盟(SIAS)

  1991 年,国际上知名的“一些高等研究院”(Some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SIAS)联盟诞生,最初的成员为6家,现在发展到9家,主要包括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荷兰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色列高等研究院、美国国家人文中心、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瑞典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雷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法国南特高等研究院。这些加入SIAS联盟的高等研究院都明确地采用“普林斯顿模式”(Princeton model)。SIAS联盟内高等研究院的共同特点是:“像传统的大学一样,致力于促进学习,但它的规模较小,且它不提供正式的教学。它也没有大的实验室。它是从事最高度专业化研究的地方,并提供向跨越所有学科边界的知识交流开放的氛围。” SIAS联盟内的9所高等研究院,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高等研究院,它们大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被SIAS联盟所普遍接受的“普林斯顿模式”,代表了当今世界高等研究院的主流模式、基本模式,尽管它可能不是唯一模式。

  3.欧洲高等研究院网络(Eurias)

  现在,在世界各地建立的高等研究院的数量远不止9所,如另一个高等研究院联盟组织──欧洲高等研究院网络(Network of European Institutesfor Advanced Study,简称Eurias)于2004年成立,目前已有来自欧洲16个国家的21所高等研究院加入,成员包括丹麦的奥胡斯高等研究院、挪威的奥斯陆科学院高级研究中心、保加利亚的索菲亚高等研究中心、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高等研究院、法国的里昂高等研究院、德国的汉莎高等研究院、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高等研究院等。从Eurias 联盟的21 所高等研究院的.性质来看,大多为独立性研究实体,少数挂靠在相关著名大学。从学科来看,既有侧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院,也有侧重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院,还有跨文、理学科的研究中心。该联盟整合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高等研究院的相关资源,每年接纳一年制的访问研究人员达500多名,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互补性的多元研究组织网络。相比起来,亚洲各国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虽已建立多所高等研究院,但资源分散、各行其是,导致其跨地区的合作交流较少,也难以取得跨国性的研究成果,这方面Eurias联盟的运行模式值得借鉴。

  二、高等研究院的特征与现代价值

  1.高等研究院的特征

  高等研究院既非一般的学科性研究基地,也非当前流行的工业技术转化中心。其使命在于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深学问”,其方式在于通过集聚多学科的精英团队潜心研究来推动重大基础理论的创新。为了掌握高等研究院有哪些特征,我国学者钱晓红等(2007)、周克荣等(2013)对国外高等研究院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高等研究院”模式的出现对促进全球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为例,我国部分学者如张会杰(2009)、曹秋阳(2013)、孙艳丽(2014)都对其组织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和IAS的章程文本,可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特色总结为天才、教育家与慈善家的有机结合。

  第一,学术独立,精神自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虽然与普林斯顿大学有紧密的联系,但其立意高于大学,不承担教学任务,鼓励学者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积极地从事研究。同时,它也是一所私立性质的独立研究实体,不受大学与政府的管制,具有较强的学术自主权。

  第二,资金充裕,研究纯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约75%的资金来自基金会捐赠和私人捐助,能够为本院的终身教授提供不低于25万美元的薪水。终身教授不需招收研究生、不开设教学课程,没有学术委员会,也不需要为任何课题项目和商业任务而忙碌,提倡以学者的好奇心驱动闲逸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深知识探索。

  第三,学科交叉,多元融合。研究人员思考的问题可谓多姿多彩,从宇宙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到世界古代史研究,从语言演化到神学变迁,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有意淡化。他们不必为谋生而操心,也不需被世俗事务所束缚,唯一要做的就是能够自由地思考宇宙、生命、人类、历史及其他一切重大命题。

  第四,精英汇聚,学术天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目前共有26位终身教授,大部分为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此外每年还邀请190多位世界著名的天才级科学家来此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精英之间的思想碰撞有助于交叉学科的深入思考和前沿领域的观点产生。__总的来说,国际一流的高等研究院一般都在定位、学科选择、经费筹措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包括高端精英人才的选聘制度、清晰的学术权力界定、稳定的资金来源、小而精的组织结构等,高等研究院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了自身的存在。

  2.高等研究院的现代价值高等研究院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能够有力地屏蔽掉学术资本主义中市场力量的侵蚀美国学者斯劳特和莱斯利(2008)的《学术资本主义》一书宣示了知识成为“资本”、拥有知识的大学教师成为“资本家”的时代的来临,这对大学的传统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打破了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学术权威”的三角制衡稳态[9]。而高等研究院主要从事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科学,并不跟踪最新的市场热点技术,也不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从而使高等研究院有力地屏蔽掉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与诱惑,创造出一个纯学术的“象牙塔式”的思维空间,这在当今物欲横流、大学也难免其俗的大环境下尤其难能可贵。

  (2)能够保持学术独立与精神自由的“ 精英主义”传统精英主义认为,一些在心智、社会地位或是财政资源上具有优势的特定人群应当被视为精英,这些精英的观点及行为更可能对社会有建设性的作用,这些精英超群的能力或智慧令他们尤其适合于治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世纪大学以来的基本学术精神,代表着高等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在高等教育国家主义盛行、大众化进程加快、与政府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有淡化的趋势。而高等研究院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吸引全球第一流的学者,使他们能够进行不受限制的自由而独立的学术研究,研究的基本都是世界性、国家性、民族性的重大问题,这正是“精英主义”传统在现代大学中的保存与复活。

  (3)能够促进“ 高深学问”研究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在现代社会,“高深学问”的纵向分化与横向综合成为显著的特征,这也对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和“单打独斗式”的研究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以诺贝尔奖为例,观察21世纪以来颁发的自然科学奖项成果,大部分都是两人或三人合作、甚至跨地区或跨国合作。因此,“高深学问”研究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研究院的理念和设置非常有利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一流学者进行有效合作,“头脑风暴式”的集体讨论与“下午茶式”的随意交流都有助于顶尖学者的思维交锋与灵感触发,其成果的知识共享形式也具有贡献全人类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