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中英文导游词(2)

时间:2021-08-31

  金声玉振坊 孔庙第道门坊。“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原意为一首完美乐曲。我国古代奏乐时,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结束。这里比喻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扬孔子对文化做出巨大贡献。此坊建于明代,“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 棂星门 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即灵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同尊天。孔子创立儒学及儒家思想统治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以后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赞誉孔子,意为他给人好处如同天地一样大,他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因此,孔庙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腰门题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时门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将中国古代四位圣人做了比较,“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璧水桥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桥,为明代所建,因“壅水环绕如璧”,故名“璧水桥”。弘道门孔庙第三道大门,“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赞颂孔子发扬光大了古代正统思想,成为 “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此门意思可以引申为如果人们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包括孔子思想在内一切优秀文化,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大中门 是宋代孔庙正门。“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天下唯一之正道。

  同文门中国宫殿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常有小屏障,以示庄严。同文门周无墙垣,子然独立在奎文阁之前,就担当着屏障角色。“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文化、思想,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思想上来。奎文阁孔庙主体建筑之一,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重修时改名“奎文阁”。“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奎文阁高23.35米,东西阔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摇撼。据记载清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不愧为我国著 名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1985年国家拨款120万元,进行了落架大修,于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风貌。奎文阁内原有藏书均移入孔府档案馆保存。现展出是孔子圣迹图陈列。

  奎文阁前两侧,是四座明代御碑。这些驮碑动物,人们习惯叫“龟驮碑”,实际上它名子叫“P凇保是神话传说中龙儿子。“龙生九子不成龙”,P诘奶卣魇橇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能长寿,所以统治者要用它来驮御碑。十三碑亭过奎文阁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亭内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其中最大一块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 重约35吨,加上驮碑P诠仓卦65吨。这块巨石采自北京西山,在当时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曲阜,实在令人惊叹。此院东南西南还各有一片丛林似碑碣,真草隶篆,风格各异,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元末红巾军、明末刘六、刘七以及徐鸿儒等农民起义情况,是研究中国农民革命史珍贵历史资料。十三碑亭院北,五门并列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地方;西为启圣门,内为奉祀孔子父母地方;中路三门并立,大成门居中,两边掖门为金声门和玉振门。先师手植桧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桧树,是“先师手植桧”,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相传孔子手植桧原有三棵,后枯死两棵,唯有此桧生生死死,几经荣枯留存至今,树高10余米,粗可合抱。先师手植桧历来受到重视,过去人们把它看作孔子思想象征,它不仅与孔氏家庭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而且还同封建统治者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此赞道:“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 杏坛 杏坛相传是孔子当年讲学地方。孔子“设教杏坛”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这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曲阜三孔导游词曲阜三孔导游词。”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现在亭内保存。亭内另一块石碑是清乾隆皇帝手书“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降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孔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中心场所。“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后毁于火。现存这座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 年间徽州工匠刻制。大成殿两山及后檐18根八棱石柱均为云龙浅雕。最为引人瞩目是前檐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瑰宝,据说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礼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惟恐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大成殿内金壁辉煌,有大型神龛9座,17座塑像,居中一座即是孔子。孔子坐高 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显得高贵、威严,一副君王形象,这是被历代帝王神化了孔子。实际上孔子真实面目应该是“布衣” 文人形象。孔子塑像两侧神龛内东为“复圣”颜回、“述圣”孔常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称为“四配”。再两侧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