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控制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控制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近代网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在欧洲地区开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网球文化底蕴深厚。约1885年该项运动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还较为缓慢,直至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省市接连不断的引进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同时也积极承办低级别的职业网球赛事,这为国内职业网球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良好的竞技平台,开启了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女子竞技网球发展迅猛,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孙甜甜组合历史性的摘得中国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2006年郑洁/晏紫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夺得中国选手在四大满贯赛的首冠,亚洲一姐李娜更是在2011年和2014年勇夺法网和奥网两座大满贯单打冠军,然而男子网球却一直保持沉默,表现平平,不尽人意,这与经济投入少、高水平参赛机会少、教练员的经验有一定的关系[1].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击球位置的精确性、比赛阶段的控制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外界环境的抗压性等特点的运动项目。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来看,依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网球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在此项群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判别中,强调身体素质、技战术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身体形态、机能、心理、智能起着重要作用[2].然而在当今的职业网球比赛中,对心理因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根据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大部分数据表明,心理因素左右比赛结果的比重多达50%以上,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比赛的胜负80%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关。原因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其一,从运动员的成才体系看,对于职业网球运动员而言,他们一般都经历过基础阶段训练、专项提高阶段训练、最佳竞技阶段训练和竞技保持阶段等不同阶段的科学系统的训练,技战术水平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技术层面的差异不大,再加上有完整的竞赛体系作为保障,导致运动员的体能、技战术差距日益缩减;其二,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看,因网球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比赛中,你会常常看到排名低的运动员往往能战胜高排名的选手,也就是说当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较好竞技状态,有专注的注意力和高度的自信心,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会超于寻常,这时能彻底击溃对方的心理防线,最后取得比赛的胜利,这还要归功于心理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李娜退役前所取得较高成绩要得益于其教练卡洛斯在心理层面的有效指导。运动心理学是主要侧重于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变化[3],文章基于体育心理学原理,拟对职业网球运动员竞技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心理表现进行探讨,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控制能力,从而获取较好的比赛成绩。

一、运动员的参赛动机

  网球运动员参赛动机可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主要包含运动员能胜任的动机、成就动机以及接受挑战的动机等;外源性动机则包括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比赛任务、教练员、家庭、社会期盼等外部环境的压力引起的运动动机[4].网球运动发展至今,现已形成一项高度职业化、现代化、商业化的运动项目,职业运动员生存的.唯一来源就是依靠比赛奖金,由于赛事密集程度大,运动员要长年奔波于世界各国参赛,衣食住行、训练费、教练费等等都需要一笔巨大的开销。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在国际男子网球组织机构(ATP)注册的现役职业运动员约为5800人,排名在前100位的运动员依靠良好的比赛成绩,有较多的奖金及广告代言作为收入,生活完全富足,在100-200名之间的运动员收入与支出相抵,勉强能维持生活,然而排名在200名开外的运动员则需要自负亏盈,奖金收入远远不抵开支。虽然我国的网球竞赛体制正在往市场化方向改革,但目前仍以体制内为主,一切费用都由当局买单,有时会产生运动员参赛态度不正、训练不刻苦等弊端。因此,运动员在参赛的行为动机中,必须要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参赛动机过强或过低都将会对比赛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只有保持适当的参赛动机、内源性和外源性动机的有效结合,才能有效的调节运动员赛前状态的焦虑及唤醒水平,提升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表现,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运动员赛前状态的心理特征

  焦虑状态:李维等人于1995年提出“焦虑”概念一词,它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在网球比赛开始前期,通常会先进行抽签仪式形成整个赛程的对阵表,有的运动员如果碰到种子选手,有可能会首轮直接出局,如果抽到水平接近的选手,对整个比赛来说也是极有压力的,因为在后面轮次的比赛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在职业网球竞赛中,一般都采用淘汰赛制,输一场比赛就得打包回家,加上网球比赛没有时间限制,且多数比赛在室外进行,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运动员只有在球员休息室等待侯场,期间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各种心理,比如“我一定要打好这场比赛,否则就对不起教练和家人”、“万一我输了比赛怎么办?如何面对她们?”,这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压力,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应激下,运动员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状态主要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造成影响。

  如在生理上,会引起运动员大脑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致使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肌肉紧张,身体不协调,呼吸急促,尿频等;在心理上,使运动员心生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起来,情绪起伏大,很难完成有效的击球质量,击球的预判和脚步的启动能力会大大下降。

三、运动员赛中过程的心理特征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其中外在因素主要有比赛规模、场地类型、裁判员的判罚、观众、实时比分、天气、外界舆论等,内在因素主要是运动员的参赛动机、内在实力、态度等,其特征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5].在网球比赛过程中,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变得愈发重要,因为一场职业网球比赛时间少则1-2个小时,多则可长达3-5个小时,在此看来,良好的体能是网球比赛的基础,赛场上技战术水平的表现背后折射出的是运动员之间智慧的博弈、意志品质的较量,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心理素质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