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兼论电视与广播电论文

时间:2021-08-31

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兼论电视与广播电论文

  第一

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兼论电视与广播电论文

  电影理论家巴赞有一个“完整电影”的术语,简单地说就是声画都有的电影。电影从不完整到完整,相当于广播从有声到声像俱全一一从广播里生出的电视即“完整广播”。电影是没有长好就出生的。1894年,爱迪生在卢米埃尔之前已经搞出了“电影视镜”,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声电影(只不过他的设备一次只能供一个人看)。而又在此之前,爱迪生已经发明出了留声机,这就使得他把目标定在如何把声音系统附加在影像系统上面,以发明出有声电影。但是卢米埃尔志不在此,他本来是个生产感光材料的企业家,怎样让感光材料大量地被使用,这才是他考虑的主题。因为静态摄影对胶片的需求太小,这样就必须在当时已经发展出的连续摄影基础上突破,这就促使他去研究连续摄影,而有没有声音对于他是不要紧的,无声电影于是应运而生。所以可以说,爱迪生本来是可以发明出“完整电影”来的,但由于卢米埃尔把无声电影先推出去了,爱迪生的有声电影的实验就搁置下来,直到30年后才由别人继续下去。

  广播也是这样。广播的技术基础是无线电报。早在1884年,德国人尼普科夫就发明了电视扫描盘,而意大利人马可尼的无线电报的发明则晚至1895年。这样看,倒是电视的发明在前,广播反而在后。尽管从实际应用看,广播在1920年正式播出,到1936年,才有了第一座实际播出的电视台。可是,这第一座电视台却是由英国广播公司在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的电视实验播出是一台发射机发送声音,一台发射机发送图像,由专门技术使两者协调平衡。因此可以说,电视无非就是无线电报、电话能够传递声音之后进一步发展到能够传递图像的产物。

  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先生说过一个意思,电影本来是可以生得早一点。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电视理论还很单薄,还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概念来,因此就借用了一些电影的概念,包括广播的概念。当然这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就像电影也借用了一些文学的概念一样。一个后来者它不太可能一开始就自创一套概念,它的概念创造要过一段时间。电视目前还没达到完全自创的阶段。

  为什么电视很多概念跟不上,这不奇怪,现在互联网同样。互联网正在使用的概念很多是电视的概念,比如说“频道”,现在互联网这个频道那个频道,就来自电视。栏目来自哪里?也来自电视。当然归根结底来自报纸。

  电影、广播,这两个媒介里,广播跟电视的关系应该说更密切一些。

  过去一谈到电视就跟电影密切联系,现在越来越多人则同意:从很多实务的、表现有了声音再出来的。(参见《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照此说法,广播也应该是伴着图像一起出来的。但是都没有长好就出生了。不过也不奇怪,就像今天互联网一样,也没有做好就推出来了。按说互联网应该在宽带做好之后使用起来才方便一些,但是宽带还没有出来之前互联网在窄带上面就运行了。互联网在窄带上的运行使我们很难受,下载特别慢,只能看图片,听声音和看动态图像都很困难。为什么不等到宽带开发出来?因为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因为研发投入太大要赶紧捞回本。

  第二

  一般认为,广播和电影这两大传媒的理论是电视理论的基础。一个原因是广播和电影都比电视诞的形式看,电视跟广播的关系更密切,而跟电影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了;早期的电视可能和电影有一些关系,但是到现在,电视越来越看得出是广播的延伸了。

  广播这个词在英文里的含义是很大的,不仅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还包括广泛传播的意思。凡是点对面的传播工具,比如报纸,我们可以说它是广播化的,也就是广泛传播化的意思。《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这本书所基于的概念即,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的大众传媒几乎全部属于第一媒介,第一媒介是广播式的,第二媒介时代则从互联网开始。互联网既有广播性,点对面,但更多的是点对点,交互性,这就不是广播了,但也不是“窄播”。“窄播”是广播里面的一部分,是广播的一种概念。所谓“窄播”,是考虑到广播太广泛了没有对象,于是适当地缩小一下,对象化一下,因此它仍然属于广播的概念范畴。而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的那部分点对点的传播,就是聊天室、BBS这些东西,还有数据库、检索这些功能,已经把“非广播”结合进去了很多。

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兼论电视与广播电论文

  电影与电视的关系密切这个说法现在相当程度地受到了怀疑。比如说,有人用录像工具拍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只是在小范围内放映,没有被电视台播出。从准确的严格的概念来说,它不是电视,因为它没有电影意义上的观众;但它可以是电影,是用录像工具拍的电影。因为现在的录像工具已经发展到可以取代电视摄影机和胶片的功能。现在被叫做DV的一套东西,包括非线性编辑这套东西,它出来的影像绝对不差于胶片。当然胶片的那种层次那种明暗对比,可能目前的数宇摄录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这个问题很快就会被解决。用录像工具和胶片工具,大家最后同归于数字非编,在计算机上做后期,这就同归于计算机。这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

  第三

  电影也许会成为昆曲、京剧这样的概念,会成为艺术的瑰宝、文本这样的东西。可能电影越往下走,它还会有影响,也可以像美国大片一样轰动,但是同时它还有另外一个挺不错的生路.就是它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艺术文本,这个艺术文本可以在很少人范围内欣赏。而这一点在电视完全没有价值。电视与生俱来的一个概念就是播出,如果不是因为播出,那么电视在1884年就已经被尼普科夫发明了。电视播出的要义在于信息的远距离传送,大范围覆盖,同时间抵达。电视在传送上的巨大投人是电影发行所不能及的,要收回成本,它的观众必须是大众,而不是小众。虽然我们现在在提电视要分众化,小众化,但那也是广播里的“窄播”,是大众里的分众、小众。正如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一位前辈韩泽先生所说,电视分众不是传播的对象化,电视要分的不是观众的人数,而是某一个观众多样化接受的某一面,因此,电视分众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可是这样,分众的意思就不准确了。

  因此,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而不是像电影一样可以被几个人观看。电影可以不需要大众看。电影跟文学很相像。文学可以做金庸的小说,古龙的小说.是大众的小说;但是文学也可以做《橡皮》这样的`法国新小说派的小说,当时没有几个人看,过了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些人来看,看它是怎么回事。在传播的意义上,电影现在如同文学。而在第一媒介时代还没进人第二媒介时代的时候我们是把电影作为一个传播工具来看的。现在还没有人专门论述电影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命运,但是由于它巨大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所以常常使研究者困惑。不过至少有一点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电影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艺术性来保证的。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也是跟电视不一样的,从工具属性上来说,电视不是艺术。

  现在我们研究电视的出发点、角度也跟电影不一样。研究电影,过去肯定是以电影制作者为主,观众是另外一个判断体系,但并不重要。研究电视却应该以观众为出发点,然后来看制作,是反过来的。尽管电视现在也很重视观众,但这并不影响它做“个人电影”,而“个人电视”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这是电视和电影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有一个多少有点儿极端的说法——没有观众就没有电视,而没有观众却可以有电视。这里所说的观众,就是大众。也就是说,电视节目如果不被播出就不叫电视,而电影如果不被影院放映也可称其为电影。电影可以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电视必须是一个播放的文本。这样,电视节目就不得不更多地受到当代经济、政治社会的控制,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你说我想用电视来体现我个人的思想,不容易,而电影却可以。所以?电视是大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