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时间:2021-08-31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便是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问题解决”自 80 年代提出以来,至今受到世界各国各界的普遍重视。这里,我仅以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所谓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能力,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与分类。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创造性的能力。有人把“问题解决”能力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2.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基本技能。3.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4.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5.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法则。6. 把“问题解决”作为能力。我认为“问题解决”不应该理解为一种是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它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它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问题解决能力就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利用专业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两大方面问题:

  (一)教者存在的问题。

  1. 只注重对问题一招一式解题定势套路的总结,不能将具体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上升到策略、方法、思想等理论的高度,不能揭示解决问题方法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导致学生解决问题低下,知识、方法不能连通。

  2. 过于重视解决问题技巧的应用,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程序化训练,忽视了专业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应用意识低下,实际能力不强。

  3. 只注重习题训练,轻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提炼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只注重题型归类,忽视问题解决思路的分析和问题解决思维过程。

  4. 课堂教学中仍然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而且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少体现出思维受阻、方法不当,学生中问题解决失败的原因无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学者存在的问题。

  1. 惯于套用公式、题型。

  2. 缺乏归纳、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3. 不注重审题,不会进行问题分析和调控。不善于抓住出题者要考察的知识点、思维、方法。

  4. 没能力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贯通,知识间往往脱钩,形成不了相互的内在联系。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明确“问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明确“问题”

  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面临的是怎样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把问题做以下几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 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

  这种状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在当前状态下还没有易于理解的,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或法则。

  即学生面临着他们不认识的东西,对于这种东西,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因为一个问题一旦可以使用以前的方法轻易地解答出来,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2. 真正的问题。

  机械制图习题集中点的投影习题,属于常规问题 :( 就是指课本中既已唯一确定的方法或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则,原理,而解法程序和每一步骤也都是完全确定的问题。) 对于“常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供典范解法,学生一般不需要较高的思考就可以翻版应用。因此,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在学习一种法则,或一种技术,而真正的问题则适合于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技巧,适合于进行制图原始发现以及学习如何思考。因此,解决了常规问题后并不意味着已经具有了问题解决能力。

  3. 问题是相对的。

  问题因人因时而异,对于一个人可能是问题,而对于另一个人只不过是习题或练习,而对于第三个人,却可能是索然无味了。

  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原先是问题的东西,现在却可能变成常规问题,或者说已经构不成问题了。

  例如:学生们在刚刚学习三视图形成时,对于读懂“组合体的三视图”构成问题,而在学习基本形体和组合体投影之后,已熟练地掌握了形体的投影特点和规律。那么,此时读懂“组合体的三视图”对他们已不构成问题了,而当前状态下对于绘制复杂组合体的`三视图则构成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摸清学生所处问题状态,指出什么是使学生面临的真正问题,因人而异地设计问题解决的策略。

  ( 二 ) 设立一个好问题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思想变化上。课堂教学中设立一个好问题,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打破传统观念。设立一个好问题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起推动作用。

  从课堂教学角度看,一个好问题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好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

  可接受性是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还可表现出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障碍性: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答案,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理习惯模式的失败。探究性:该问题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地思考,展开各种探究活动,寻求新的解题途径,探求新的处理方法。例如:在画圆柱体的正等测轴测图时,教师在讲解了直立情况下圆柱轴测图的画法后,让学生画一横放状态下圆柱的正等轴测图,有些同学在不动脑筋思考的情况下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体现了学生模拟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出现障碍,但却促使学生进一步研究,探求新的解题途径,新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