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日本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分析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职能

  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渠道和形式是多样的,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主要是通过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依靠培养合适的人才、推进科学研究及举办相关的短期训练等为社会服务。与此同时,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建构了促进上下衔接、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进而推动人才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与阶段间的自由流动等,这也是其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招生及其作为工业高中继续合作教育的职能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入学实行普通考试和推荐考试两种形式。其中推荐入学的人数基本占到了全部入学者人数的一半,且以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普通考试的合格者中,普通高中毕业者占6成左右,职业高中毕业者占4成左右。另一方面,应用课程的入学必要条件是修完全部专业课程或达到同等水平者。这里的同等水平者包括:在高等技术专门学校中修完2年课程的学生、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以及高中毕业且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

  与文部科学省所属的大学不同,工业高中毕业生中升入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比例非常高,有的学校超过3/4。而原来工业高中毕业者最主要的升学方向是与高中阶段的课程无关的专门学校。从这一角度看,专门学校不能很好地发挥工业高中毕业后作为继续教育场所的功能。而与之相比,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具有多样化的入学考试方式,而且课程有更多的相关性,因此选择进入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学习的职业高中毕业者日益增多。近几年,职业高中(工业高中)与大学和专门学校合作、衔接的问题案例时有发生,从提供继续教育场所的观点来看,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事实上,职业高中特别是工业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就早已掌握了基本的实用技术并进行了实地学习,因此普通高中毕业生想在2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达到同样的程度是十分困难的。

  (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就业及其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职能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要求的人才是具备熟练的技术并能发挥创造力的人才。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开展精英培训的同时,希望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实践技术人才,因而受到很高的评价。综合历年的情况来看,其毕业生在各就职行业种类中,制造业最高,基本上占半数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达2/3,其余依次为建筑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另外,从就职企业规模来看,在不足300人的中小企业就职的占2/3,在300~999人的中型企业就职的约占2成,在1 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就职的约占1成,但近年在大企业就业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最初日本创办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目的就是为地区制造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实践技术人员,这一目的到现在也没有改变,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毕业生仍然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一方面大型企业对实践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以在职训练为中心的企业内人才培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这也意味着需要依靠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的行业和企业在不断增加。

  另外,从毕业生的具体就职领域来看,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培养的实践技术者,不仅限于各部门的工程师、技师等职业领域,还涉及到研究辅助和专业人员、第一线监督人员、高级技能人员等多种职业领域。当然,广泛的就职领域要归功于学员在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应用课程中接受的良好教育。这也使得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相对于工科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不同,能够培养出就职范围较广的人才,并主要为中小企业输送人才,可以说这正是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特有优势。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作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日本的人才培养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与大学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职能

  在当今世界,为了使接受培训者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并能在未来的职业领域和生涯发展中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转换能力,职业教育领域开始重视融合普通教育领域的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日本也正在探讨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与普通学校间在学制和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及相互补充的问题。在2012年11月27日召开的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大学分科会上,就专门把“教育机构相互间学分认定及编入学问题”等作为重要的议题加以讨论,最终达成了文部科学省从2013年开始承认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及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校的学分,并获得大学认可。这主要是由于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并不是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基于《学校教育法》而创办的学校,而在此会议之后,大学可将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大学以外的教育设施”,并可进行学分认定。这次会议就编入大学学习问题也进行了研讨,达成了“大学以外的教育设施”(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等)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意向。与此同时,厚生劳动省也充分认识到这一措施可以为大学校及短期大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因此也积极推动大学生在大学校及短期大学校的学习及实习制度的开展,力争通过开展双向的实践性技能学习,以达成双方间的学分认定,促使各教育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及强化相互间的交流。

  (四)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科学研究职能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前述职能的基础上,也具备科学研究的职能。其途径主要包括:合作研究及委托研究、综合技术展览、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等。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根据地区产业面临的技术开发等课题,依靠和产业界的合作研究以及委托研究,作为向所在地区开放的综合技术学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委托研究是接受民间企业的委托而进行的研究,费用由民间企业全额负担。合作研究是和民间企业等联合进行的研究,按协议各自承担相应的费用。2011年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参与的合作研究为83项,委托研究为6项。例如,东北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接受东洋兴产株式会社的委托,开展的以发热面板技术的实用化为目标的系统开发。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还通过综合技术展览不断服务于社会。综合技术展览是指通过成果展示和研究发表、制作体验角、机器人制作及竞技会等活动,向所在地区的企业、高中及民众展示与制造相关的专业实践教育培训以及研究开发的现状、水平等,这种展览每年都定期举行。另外,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还通过与当地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面向工业高中教职员的研修和面向高中生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体验讲座等,努力加强与所在地区的合作。此外,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研究成果不只限于与民间企业的技术合作,还经常作为反映生产一线实际情况的训练课程被灵活地加以运用,这都有助于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各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社会转型期日本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再建构中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科技发展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日本对各级各类劳动者的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职工的能力开发。由此,自我启发教育、脱岗培训等模式开始成为企业内教育的重要选择,企业内教育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教育正与公共职业训练相结合,呈现出企业内开展的在职训练体制向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大学校、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职业高中)和公共职业训练在内的多种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体制转换的趋势,灵活运用公共职业训练设施日益成为各个企业的重要选择。也就是说,在日本,各教育机构间在开放和自立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相互联合,这就为转型期构建与以前不同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前述对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考察,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建构公共职业训练体制在日本的人才培育体系中将占有独特的地位。

  第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不仅涉及培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业种类和领域,还包括培养能够适应多样职业和领域的人才,例如“研究辅助员”、“专业干部”、“维护人员”、“生产一线的高度技能人才”或“管理者”等,这说明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同理工类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把过去依靠生产现场的经验和在职培训(OJT)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课程化。也就是说,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开发了“代替生产现场的在职培训方式的教育体系”。也正是因此,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受到很高的评价。

  第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职业高中特别是工业高中的继续合作教育机构,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又促进了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在学制和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及相互补充,使日本的现行学制更加灵活多样,也真正实现了上下衔接与沟通。

  第四,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场所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一方面承担着从专业基础到高级专业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又与中小企业的教育训练紧密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小企业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之间的这种联系,也说明了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社会转型期日本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和当地中小企业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以“技术合作、研究开发支援”的形式正在逐步加强同当地中小企业的合作。

  通过上述几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虽然还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可以说,它已具备承担人才培养体系的部分重任的能力,在社会转型期日本的人才培育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特殊的地位。

【社会转型期日本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移动网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论文

2.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3.和谐社会下生态文明的建构论文

4.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论文

5.转型期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6.高校体育文化体系模式的建构论文

7.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论文

8.基层技术机构的科技创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