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扶持政策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创业扶持政策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的论文

摘要:创业扶持政策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在新时代,创业教育应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端正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不能仅围绕着利益观进行创业教育,还要注重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格培养,摒弃工具倾向和突出个人价值的错误认识。

关键词:高校;创业扶持政策;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追求。在教育活动中,不同的价值定位、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不同方向和质量高低。大学生创业是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离不开高校创业教育的引导和创业扶持政策的支持。其中,创业扶持政策发挥着导向、激励及保障功能,不仅成为大学生创业价值评价、选择的依据,而且也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创业教育应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业扶持政策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维度构成

  人才培养价值维度反映了创业扶持政策的导向,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创业扶持政策虽然更多指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维度更具有多维性。

  (一)利益观

  利益观是价值取向的基础。创业是以经济为载体,以猎取市场利润为导向,因此利益问题必然是创业活动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个体所产生的功利意识、功利思想,与利益获得的期望值关联[1],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也都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从高校教育的一般职能来看,利益观构成了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正确的利益观教育是使人关注物质追求而又超然其上。从创业教育来看,创业是一种经济行为,必然涉及物质利润的追求。利益问题会激发创业的动力,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创业成功,拥有不同的利益观不仅是个体价值取向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创业扶持政策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创业环境,但并不是为个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提供方便。高校要围绕创业扶持政策,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个体利益定位、利益评价和利益追求的引导。

  (二)社会责任感

  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在社会关系中,人应该担负起他所应负的社会责任,这是人的价值本质。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既表现为物质追求倾向,又体现出商业伦理道德。创业行为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既要实现经济价值,又要传播社会责任,体现公正、守则及人性关怀。社会责任感是价值取向的核心,创业教育的焦点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高校创业教育负有重塑社会责任感的义务,培养出的人才,要注重市场规律,对市场负责。而针对创业扶持政策,高校教育不应专注于大学生的利益创造,而应教会他们在创业中如何做好人生担当,使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三)合作精神

  创业不是单打独斗,需要集聚大家的力量。创业扶持政策既展现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又反映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因此更应体现创业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在当前教育中,虽然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但更需要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合作精神是理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标尺,如果仅想依靠优惠政策实现个人价值,这样的创业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创业扶持政策应赋予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强调创业的集体价值认同和各方关系的协调支持。

  (四)创新型人格

  创业实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业者要在承担各种风险情况下追求成功。因此,创业者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等基本创业素质,尤其要具有创业思维和创业意志力,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迎难而上。创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度,更取决于这些基本素质构成的创业者人格的影响[3]。由此可以看出,创业不能仅凭热情,高校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创新人格,使受教育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开阔的胸怀。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通道和外在保障,但大学生要获得创业成功,没有健全的创新人格是做不到的。因此,高校创业政策的价值取向也理应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等精神特质出发,健全创新人格。

二、当前高校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问题

  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看,创业扶持政策主要发挥了两个积极影响:一是为创业者在融资、场地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为创业者在创业氛围、制度激励、创业指导、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服务型扶持。高校教育融合于创业扶持政策,是创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校过于重视政策导向,导致人才培养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颇。

  (一)突出创业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就业固然是他们走向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准备,高校也理应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它只是高校整体教育的一阶段、一部分,创业教育不能等同高校教育。创业扶持政策要重点强调对学生创业的激励和保障,不能取代全部教育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教育不能失去自身本来的属性,变成只为创业服务的教育。

  (二)突出功利化而忽视创业者特质培养

  创业是市场竞争行为,追逐利润是现实性选择,因此,创业普遍带有较大的功利化色彩。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但不是完全指向追逐利益。创业扶持政策在资金、项目、经验、环境等问题上为大学生参与创业提供帮助,而高校教育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上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因此,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功利动机,而应涵盖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培育,通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崇高献身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高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创业,过分强调创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把学生创业成功率作为学校经济利益和办学利益的考量指标。

  (三)突出就业观而忽视职业观教育

  目前,高校的部分教师对就业观和职业观认识不清,有人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培训,以为只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传授,学生就能更好地就业[4]。此外,教育成效也以学生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考量,由此导致学生注重就业而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事实上,创业扶持政策不是以学生更好就业为出发点的,创业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力取向”是创业教育的宗旨,通过创业能力培养,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才是教育之道。因此,创业教育目的不仅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在于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

  (四)突出个体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教育要培养有个性且全面发展的人,即个体价值不能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只有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但是,现实中的人才培养存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冲突问题,要么突出个体价值,要么突出社会价值[5]。创业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但创业不能只满足个人利益,它必须通过更好地满足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创业也是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通过培养学生创业人格和创业品质,使其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