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宗教文化初探论文

时间:2021-08-31

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宗教文化初探论文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科尔沁草原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璀燦瑰宝。开放、多元、博大精深的科尔沁文化是培育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丰厚土壤。而“科尔沁文化的主要亮点之一是叙事民歌文化”。因此,科尔沁叙事民歌是研究科尔沁地区文化、历史、宗教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研究也是传承科尔沁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科尔沁叙事民歌“情节复杂,有众多人物,且篇幅浩大、曲调简短、结构方整、节奏规范、音域适中,同语言紧密结合,带有鲜明的说唱性。通过音色、音域、速度、强弱的变化,创作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m。科尔沁叙事民歌以其宏阔的内容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为我们了解近现代科尔沁生产生活风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科尔沁叙事民歌与蒙古族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极其紧密的联系,民歌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蒙古族宗教文化的影响。

  蒙古人的原始信仰叫孛额(萨满或萨满教),孛额作为蒙古族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没有宗教典籍、宗教教义,没有庙宇祠堂,没有可以膜拜的雕塑神像。孛额崇尚以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的自然崇拜。它发端于原始社会,然而它并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大蒙古国时期蒙古人普遍信仰孛额(萨满或萨满教)。在元代,蒙古贵族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尤其元朝皇帝最崇信藏传佛教,因而蒙古上层统治阶级开始信仰藏传佛教,但大部分蒙古人还是信仰孛额。到了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有效的传播,使俺答汗为首的蒙古贵族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禁止部众信奉孛额和杀生掏葬等活动。从此,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传播,蒙古人的孛额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但科尔沁地区的孛额则与藏传佛教的几经激烈争斗中残存下来,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至今存在和活跃于科尔沁地区。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科尔沁人民主要的艺术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载体,自然而然地融进了宗教文化的各种因素。科尔沁叙事民歌从内容到其形式,都受到了蒙古族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科尔沁地区蒙古人民的精神信仰及宗教世界。

一、笃信宗教,寄托情感

  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有一部分歌曲是通过赞美神灵、祖先、萨满,以祈求佛祖庇佑的歌曲,俗称“宗教祭奠之歌”。如,《求雨歌》《救世主赞丹召》《神奇的喇嘛》等等。由于科尔沁地区长久以来较浓厚地保留着萨满文化,因此在科尔沁“宗教祭奠之歌”体系中广泛留存着反映孛额文化的所谓的“孛额音乐”。孛额音乐是原始多神教的宗教性神歌。这些神歌较好地保留着原始宗教音乐的风貌,有的则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经过改良和扬弃,融人时代和世俗的成分,进而与民间音乐有机融合,成为科尔沁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博(即孛额)音乐旋律古朴凝重,不乏优美抒情;节奏明快丰富,亦可自由变化;曲目多姿多彩,风格多种多样;还有吟诵调、多声部雏形及假声演唱方法。科尔沁博音乐,是科尔沁音乐文化的坚固基石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宗教神歌产生时代久远,曲调古朴,更原始、更传统,因此具有较髙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神歌有的具有完整的影像资料(其中一部分收藏于通辽市艺术研究所),是研究科尔沁音乐文化、宗教文化的活化石,是探索艺术与宗教关系的重要参考材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原始人创造宗教以来,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直雄踞于上层建筑的顶端。神是人所创造出来的最高价值,人在自己所创造的神面前慨叹自己的渺小无力和生命的脆弱之余,将自己的一切,包括命运,交由神来主宰掌控,因而人对自己所信仰的神既有依赖的心理又有敬畏的心理。人类所产生的这种心理,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是一种希望与恐惧交织着的两重心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情感,宗教情感尽管是一种虚幻的体验,但它却把人和神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从下面的这首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尔沁人除了信仰萨满教,对佛教的信仰也是无比虔诚的。科尔沁民歌《乌云珊丹》中唱道:

  紫檀树是月亮里的奇景,

  莲花是佛爷龛的衬景;

  美丽的乌云珊丹舉嘎,

  是金平哥哥心上的精灵。

  榆树是庭院里的奇景,

  海棠花是佛爷龛的衬景;

  可爱的乌云珊丹昂嘎,

  是金平哥哥心上的精灵。

  杨柳树是大门前的风景,

  玉棠花是佛爷龛的盆景;

  俊俏的乌云珊丹昂嘎,

  是金平哥哥心上的精灵。

  歌中唱到的乌云珊丹和金平二人两情相悦,说好厮守终生,但乌云珊丹的父母将乌云珊丹另许他人。这首歌据说是伤心欲绝的金平在自己的心上人远嫁他乡时为自己的心上人献上的最后绝唱。歌中的金平将自己心爱的人乌云珊丹比作“莲花、海棠花、玉堂花”。科尔沁人民将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东西献予佛祖,祈求庇佑,寄托情感。情感对于诗歌来说很重要,对于宗教来说,也同样重要。可以说,宗教信仰是建立在人类情感基础之上。宗教又常常借助艺术的力量,抒发和排遣人类的情感,进而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二、怀疑宗教,讽刺宗教的虚假性

  孛额和喇嘛教是科尔沁宗教信仰史上的两大宗教派别。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既有表现科尔沁人民对宗教虔诚信仰的作品,同时也有很多作品中又流露出对宗教的怀疑的态度。如在《阿拉塔》中唱道:

  来到葛根庙朝拜,

  丢失了爱女阿拉塔。

  为了给葛根活佛叩拜,

  丢失了小女阿拉塔。

  歌中所唱到的小女孩阿拉塔是叫做银虎的人的独生女。据说在农历的四月十八日,对宗教无比虔诚的银虎带着爱女阿拉塔去参加葛根庙举行的庙会时,将自己的爱女丢失。歌中表现了作为阿拉塔的家人无比焦急地到处寻找阿拉塔的心情,让人听来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有趣的是,作品中的阿拉塔的父亲银虎是一位虔诚的喇嘛教的信仰者,他是在参加庙会叩拜葛根活佛时丢失了自己的爱女,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宗教的一种讽刺,是其对宗教怀疑态度的真实流露。然而,民间艺人们并没有将讽刺的笔锋到此停罢,而是在作品中又设置了,银虎寻遍临近的旗和嘎査仍无阿拉塔的音讯之后,再次叩拜活佛寻求帮助而终无果的情节。作者的这一安排将讽刺的主旨深人至骨髓,则更加凸显出了对宗教的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