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小学教学论文呢?要写关于教学的论文,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下面,请看下面吧!
1如 何 选 题
有新意,有学术价值
提笔前,先想想思考本研究的价值体现,即选择的这项研究要有一定新意(可大可小),要为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引领或支持。
这个新意的体现有可能是:
能带给读者新的认识和思考;
用新的方法解决了一个旧有问题并揭示了新的答案;
给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设计的新课程、实验方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等。
若研究者涉及的内容是众所周知的讯息,则这样的研究对学科发展贡献不明显,体现的研究价值也较小。
不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例子:
有研究者欲就生物学课堂的PPT设计提出建议,若这些建议已在前人的文献专著中有所涉及,研究者并未打算提出独到的见解,则本研究不具有较大学术价值。
选题要小而精
研究选题中常遇到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宽泛的话题更好写,比如:
“漫谈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之我见”
似乎研究者搜集的资料、提出的观点都能为这个话题服务,但事实上,这样宽泛的选题必然流于空谈,很难做出深入、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研究选题应该小而精,集中聚焦在更具体的方向上,比如,如果想对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研究,这依旧是一个较大的选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拆分,例如:
教师备课的能力
课堂实施的能力
教师评价的能力 等
事实上,可根据兴趣和研究条件从中选择一个特定领域的教学能力进行研究,这样才可能做出好的研究。
教学论研究的2种基本范式
学科教学论研究作为联接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纽带,一般具有2种基本范式:
问题驱动类的研究
任务驱动类的研究
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
有非常明确的研究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精准地来描述研究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需要寻找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现“问题—证据—结论”的逻辑一致性。
例如:
想要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有哪些错误概念,就需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探查学生头脑中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情况,根据实证研究获取的数据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回答研究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基于任务驱动的研究
有非常明确的任务目标,研究者需要根据设计的目的意图和理念框架来创造教育产品,实现“任务—设计—产品—实效”的一致性。
例如:
要开设一门新的校本课程或尝试一个新的实验课模块等。接下来还需要从2个方面收集实证数据来检验教育产品的质量:产品与最初设计目标是否一致;产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2查找文献
文献有多重要
深入理解你所想要研究的问题中的相关文献是一项好研究的根本。因此,本领域文献追踪和整理阅读工作是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文献综述的水平展示了:
研究者的学术风格和学术视野
研究者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认识深度
直接决定了整体研究工作的质量。
事实上,文献查阅不仅是确定课题时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工作。通过全面细致的文献阅读,可了解:
本领域过去的研究情况和现在的研究趋势
熟悉研究设计思路和方法
在前人的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
若文献工作不到位,则有可能出现研究者进行的选题其实前人早有做过,甚至用了更好的方法去做,导致研究者做出的研究成果没有新意、学术价值不大,浪费时间和精力。
英文文献阅读必不可少
教育研究就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讨论和研究教育问题。这是新时期赋予研究者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要求研究者熟悉国际通用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了解国际同行的研究状况。
高质量的英文文献还会为研究者确定研究重点、设计研究思路提供丰富的信息框架。这些期刊都应成为生物学教育研究者时常翻阅的读物。
避免使用二手文献
有时候研究者会直接把表述该观点的文献引用照搬过来,而没有阅读最原始的那篇被引用文献,因此并不清楚观点提出的背景情况和上下文语境。
这种被许多作者一系列地逐层引用,并且每一个作者都把引用内容放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的做法,很容易扭曲或者偏离被引用内容在最原始文献中的真正含义,无意识地成为完全不合理的误用,并可能作为一个似是而非的弱论据去支持作者文章的结论。
研究者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对于自己引用的文献要负责任,尽力确保传达的是原作者真实全面的信息。
3研究设计
明确理论依据和研究立场
所有的科学观察都渗透着理论。也就是说,研究从一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研究者每一步的思考和决策都有背后的理论作为驱动,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在最后的结果讨论分析中,研究者都是站在一定立场上进行的,或称基于某些理论视角来看问题,因此才会做出了这些选择。
这也意味着在研究伊始就需要明确理论依据和研究立场,并在整个研究中保持一致。
如何收集数据
数据的收集方法一般有2类: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1. 定量研究
一般将现实分解为可测量的变量,研究代表总体的样本以及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材料。
典型的定量研究,例如:
研究者想要研究中学生对不同生物学主题的兴趣,这就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测量问卷,对数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 定性研究
要求研究者进入事件发生的情境,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来精确捕捉研究对象的看法和观点,并使用归纳法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提炼。
例如:
研究者想要研究学生如何产生了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鉴于这2种研究各有侧重、各有优劣,综合这2种方法的混合研究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即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收集同步进行,使得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将2种研究得出的结果加以整合,从而得出充分有效和确切的结果,进一步深化和修正认识。
确保研究工具可靠有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容易做。定性研究更需要研究者本人对该领域有深刻的见解和经验的累积,而定量研究程序相对固定、结果分析相对客观。
如何做出让人信服的优秀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于要设计出可信且有效的测量工具,否则,由此产生的数据和结论全无意义。因此,研究者要考察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确保测量工具是可靠和有用的。
此外,研究者的工具设计同样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
能够代表研究者在该领域内的认识和见解
能够促使研究者对于数据结果做出更有深度的分析
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就事论事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