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论文(4)

时间:2021-08-31

四、对于民众“随”之观念的理性反思

  “随”,是中国民众对相关生活现象的一种语词指称与归因理解。在俗民语境中,民众自然而然地使用“随”而不加反思。这样就有一些问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注意:

  1. 民众的“随”之语词指称与“随”之现象实质的关系

  研究中必须分清的是:民众用“随”来指涉现实生活中的一类现象,是因为有其“事实本身”在先。但同时还应看到,“随”同时亦是民众的一种归因和理解方式。它与归因者的性别、年龄都有关联,同归因者对被归因者及其家庭的熟知度也是不可分的。而且个体自身所作的归因,父/母的归因,身边他人的归因,以及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及境遇下的归因,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注意:“随”既是一种遗传偶然性所致的相似,同时还是民众对此类现象的归因,而这两者又未必完全对应。民众的归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现象之实质?这是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加以细分的。

  2.“ 随”之归因作为民众思维简单性的一种表征

  不得不承认的是:民众在俗民语境中所作的“随”之归因乃是简单性思维的一种表现。简单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具有直觉性、模糊性的特点。而学术研究,正是要破除简单性思维,就是要把这种简单性背后的复杂性解释清楚。因此,需要进行复杂性思考。民众“随”之归因的简单性体现在: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在以“随”去解释身边现象时,往往不是具体细分其哪些特征分别随“谁”,而更多是关注其“主要特质”随谁,就名之曰“随谁”;往往用个体的主要特质“随谁”来指涉问题的全部。这种思维方式多是一种总体性归因,缺乏清晰性与明细性,具有以偏概全的特点。

  3. 对于“某人随谁”的归因会因“归因主体”而有所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对“某人随谁”的归因会因“归因主体”之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至少不完全相同)。此类归因按“主体”之不同可细分为:自我归因、父母归因、兄弟姐妹归因、其他直系亲属归因、邻里归因、友人归因等。而且,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身所“ 随”之归因的认识亦会有所不同。这又涉及到“随”之现象显现与自身(及他人)对“现象”的主体感知问题。不厘清这些细节,就很难发现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归因谬误。要之,民众的“随”之归因乃是一种意会之知,他们自身很难说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也不会对其进行对象化的认知关注与理性反思。

五、结语

  总之,“随”是俗民语境中民众对个体与生即有的先天特质与潜能倾向之现象溯源的一种语词指称。它是现代西方科学遗传学传入我国之前,汉语民众在常识生活中对相关现象的语词凝练与现象归因。正因其是俗民的日常生活语境,故难以免去民众日常语用的模糊、笼统甚至以偏概全等思维特点。虽其如此,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随”作为本土研究的价值,不能因此而忽略民众作为现实生活的“实然主体”所特有的观待生活世界的视角与观点。恰恰是民众视角的现象揭示,才正是本土心理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宝贵特质所在。

  当下,中国本土心理学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就决定了其既不能一味地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研究的道路,亦不能蜂拥于已有的实质概念资源诠释,更不应是对西方心理学的简单文化改造。中国本土心理学必须开拓出崭新的学术领域,因此就有必要发展中国本土的实质心理学,就有必要尝试建立具备中国本土特质的实质心理学。因之,就有必要将“随”从俗民语境中擢升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本土心理学概念。

  以往中国心理学关于“天性”与“教养”问题或是采取回避的策略,或是倒向行为主义“环境万能论”的怀抱。尤其是后者以环境、教育甚至教养来解释一切,以专家的“科学”作为“权威”的话语,根本上忽视乃至漠视民众在生活世界中的素朴理解。近些年来,随着后现代话语的兴起,社会生物学的传播,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影响,学者们在观念上已不再唯“行为主义”马首是瞻,多数研究者转向更热门也更具魅力的问题领域。“天性”与“教养”问题因其早已过时,目前已鲜有人去问津,更遑论民众自身如何观待此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成为学术热潮时代“软弱的芦苇”,他们随风飘摇,却鲜有学者尤其是心理学者关注他们的“理解”与“思考”。尤其是他们那缺乏逻辑、含混不清且不便于“问卷”作答的思维特点,更是让学者难以认为他们能对“学术问题”有所理解。但问题是,学者们忽视了“天性”与“教养”问题首先是一种常识,它来源于常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常识这样一个事实。尤其是在现时代,“学术”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学者与专家们的文字性或数字性的“话语权力”。“学术”已成为专家对于外行的独断权威,而“知识”也已成为学术对民众的权力游戏,成为“科学”对“常识”的遮蔽游戏。但问题是,“事实本身”究竟是如何呢?而“事实本身如何”不亦很重要吗!

  特需说明的是,虽然“随”在实质上关联着“天性”与“教养”问题,但我们在研究中径可放弃“天性”与“教养”这样的字眼,径以“随”为调研或访谈的门钥与主线。通过民众自身乃至家庭系谱的口述,或可更好地窥见民众视角的“天性”与“教养”问题之真几。通过对民众视角的天性与教养问题的揭示与诠显,通过“随”的门径,中国心理学界的天性与教养研究或可更好地获得民众的“认同”。至于研究如何展开,笔者粗疏地认为不必过于限制方法,这样或许才能更好地获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到民众中,在实践中,去认识与揭示“随”所内蕴的样态实然。

【探究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萨宾语境论心理学论文

2.中国本土民风民俗作文

3.民众公共道德议论文

4.历史下心理学本土化进程分析论文

5.引入作业观念的论文

6.本土资源的高校哲学论文

7.东方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论文

8.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拓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