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蕴涵

  “随”作为俗民生活世界中的心理观念,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生活基础上的语言凝练。它不是凭空而生的心理臆想,而是因象而生、因象而起的观念凝结。经过本人不断的挖掘与梳理,现将“随”之本土心理蕴涵归纳为以下几点。

  1“随”与基因的遗传之“隐”与遗传之“显”在中国民众的日常话语体系中,“随”主要可分为:随父/母,随爷爷/奶奶、随姥姥/姥爷,随叔伯、姑姑、舅舅、姨妈等,以及“随根儿”这四种类型。其中第一种:随父亲或随母亲。此种“随”所指涉的关联对象最容易理解。随父亲或随母亲,也就是指父亲/母亲(或二者)的基因相状在子女身上有明显的相似性体现。用遗传学的术语可理解为“显性遗传”。

  第二种:随爷爷/奶奶(或随姥姥/姥爷)。此种现象,是个体在生理、心理方面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有较高的相似性,往往被言说为“随他(或她)爷爷/奶奶;随他(或她)姥姥/姥爷”;而不被言说为“随他(或她)的父亲/母亲”。此类现象用现代遗传学来理解,是基因的隔代遗传,也即基因的隐性遗传。也就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基因相状在个体的父亲/母亲身上体现得不明显,而在个体身上却有鲜明的相似性体现。第三种:随叔伯/姑姑或舅舅/姨妈。此类现象是基因的复杂性与遗传的偶然性的又一形态。其中一类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基因相状既在个体身上有着相似性显现,又在个体直近的叔伯/姑姑或舅舅/姨妈身上有所体现。第二类则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基因相状的相似性在个体身上体现得不明显,而叔叔/伯父/姑姑或舅舅/阿姨的外显基因相状在个体身上却有鲜明的相似显现。

  第四种:随根儿。此种现象一般表现为某些生理、心理的遗传相状在个体自身、个体的父亲/母亲、个体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甚至更上一代人身上有着一贯性的绵延体现。“随根儿”现象体现的是一种遗传的家族相似性,而此种相似性在家族的几代直系成员身上都有历时性的具身体现。此种现象,在西方的卡利卡克家族研究中有着鲜明体现。在中国,此类现象也不鲜见。在朱晓阳所著的《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中亦有类似描述:“四十年代的保长中有一个叫刘贵的,说他因为胆小,支应不了兵役和丁粮而上吊。在三十年后的1975年,刘贵的孙子刘耀祖正是小村生产队的政治指导员。小村人称他‘大囊栋’,意思是又傻又大。村里人认为从刘耀祖能看到他祖父的影子。”……“刘耀祖在小村人眼中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老实人,人们在背后叫他‘大囊栋’,意思是个子大,但是为人窝囊,没有头脑。刘耀祖的祖父刘贵在四十年代,村中无人愿意当保长时,被村里人推出来当保长。现在刘贵的孙子也在领导危机中被推上了前台……”

  2.“随”作为同一家庭中子女差异的一个解释依据

  个体差异,尤其是同一家庭不同子女的个体差异是人格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层面。但心理学却较少从“遗传”的角度进行研究。“心理学最悠久的研究领域——例如知觉、学习和语言——从未重视过个体差异,因此还没从遗传的角度进行系统探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家庭中的不同子女在智力、脾气、秉性、能力、性格、品质等方面殊异迥然。此类差异,民众往往根据眼观耳听及其生活经验做出相应的归因解释。

  在俗民语境中,“随”往往被用以解释同一家庭不同子女“生就”之差异。排除异常胎内环境及早年意外因素的影响,同一家庭中的不同子女往往存在先天的差异倾向,而此种差异往往在其父/母(或上一二代亲属)之间即有鲜明的体现。生活世界中的民众,往往将其释之为“随……”,也即分别“随”不同亲属所致的差异性后果。以下暂以两个实例辅证之:在本人少时的生活经历中,曾有一对亲兄弟。二者与本人年龄相仿,哥哥较弟弟大两岁。在相貌方面,哥哥明显“随”其父亲,较为普通;弟弟则“随”其母亲,长相较好。但在脾气、秉性、社会智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哥哥多随其母亲,踏实、稳重、不张扬,而且实在、勤奋、务实;而弟弟则被认为几乎完全随其父亲,体现出明显的父系家族的性格特点:头脑灵光,灵活圆滑,能说会道,社会智力极高,很有“事应头儿”。此其例一。

  此外,另有三兄弟的事例可佐证之:三兄弟都是农村人,目前均已年过四十,他们的父辈及祖辈都是农村人。三兄弟的父亲个子较矮,头脑较为灵活,勤劳肯干,爱吵吵巴火儿的,为人善良但较为张扬;他们的母亲个子很高,性格内向、腼腆,不爱说话,过于老实,爱发脾气,循规蹈矩且缺乏人际灵活度。在相貌方面,三兄弟多随其母亲;在身材方面,老大、老二随其父亲,个子较小,老三则中等身材。在社会智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老大、老三在外人看来均随其母亲,而老二被认为随其父亲(及其爷爷家人)。在性格特点方面,老大、老三过于内向、腼腆,木讷、老实(虽然他俩也有具体差异所在);老二则外向、活跃,善交际、懂人情。除了不够勤劳以及长相这两方面外,老二多随其父亲家族的人。老大一直是个老实本分、安于现状的农民;老三很晚结婚,后离婚,又再婚,在外靠体力打工,维持生计;老二虽然早些年生活条件较差,但经其不停地“折腾”,后来在市区做了一份小买卖。此其例二。

  3“随”作为中国民众的一种归因方式

  “随”是中国民众对同一家庭(或近支家族)不同代际间的直系血亲,在生理、心理方面之遗传相似性的一种语词指称。在这个意义上,它有具体的指称内容。另一方面,“随”还是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中现起的真实现象,基于其所能够运用的观念资源所做的一种素朴归因。作为俗民语境中的常识语汇,“随”表达了中国民众素朴的观念认知,表征了在“科学”的常识话语尚未达至,农业社会及以前民众的一种素朴归因方式。

  中国民众的“随”之观念,主要是对自身生活世界中现起的相关现象的素朴归因,同时它还是对他人常识观念的传承理解与内隐认同。此种观念的得出是以大量日常观察与生活经验为参照依据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而言,‘随’还是他们理解日常生活现象的一个重要观念参照,是他们对此类现象做出解释与归因的必要观念资源。”无论是个体的身高、外貌、体质,还是个体的智力、能力、性格、习性、品质等,都能在“随谁”或“不随谁”的现象关联中找到最基本的归因解释。

  在以熟人为构成主体的俗民生活场域中,民众以“随谁”来归因某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就的能力与品质、性格的优缺点、必然性的人生境遇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此类相关现象往往被归为“ 随谁”或“不随谁”最终所致的一种结果。当然,民众并不会以“随谁”或“不随谁”作为唯一的解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