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知识共享研究:基于心理学的分析论文(2)

时间:2021-08-31

3个体知识共享的发生机制:基于认知发展的视角

  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除了上面分析的制约条件外,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尤其是认知发展特点,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了解个体知识共享的发生机制特别是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知识共享内在机制。我们知道,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体现学习色彩的知识共享行为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以及成熟而存在的。国内已经有学者基于系统理论思考,构建了个体知识共享的分析框架[16],也有学者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于促进个体间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17],这对于我们很好地认识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机制具有启发意义。笔者依据知识掌握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再联系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个体方面的影响因素,试图结合个体知识学习的过程与阶段,从对知识的认知、消化与吸收的角度来讨论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内在心理发生机制。简单地说,施予者的态度意愿促使他转移知识(这种转移是通过沟通与表征实现的);接受者基于需要和兴趣吸收知识(吸收是通过理解与建构实现的)。这一过程,统一于相互交往的认知过程。参见图1,称之为个体认知导向的知识共享模型。图1个体认知导向的知识共享模型

  人是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18]也是知识共享的中介因素,人的心理特征对知识共享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的认知结构,情绪、情感、动机和需要,能力、人格等个人心理特征的基本要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寻找个体心理特征的各要素对知识共享的单一作用和系统影响,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知识共享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试图通过发现个体心理特征的各要素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和影响,区分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探究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内部动因,最终建立以个体认知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础的知识共享心理机制模型。

  基于这一观点,个体知识共享发生机制模型认为:认知是个体知识共享基础,兴趣和需要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理解与沟通交流是知识共享的核心,只有这前三者的有效契合,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共享,从而达到知识的创新。个体之间因为兴趣、需要进行交流,对于没能及时理解的内容在不断的交流和知识共享过程中,使个体的理解能力又有所提升,反过来就能将这些以往隐藏的知识,直接达到共享的效果,从而促使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个体认知导向的知识共享,一般是遵循施予者的转移动机而开始的。知识施予者具有传递和共享知识的动机意愿,产生知识共享的需要与冲动,这时,个体知识共享的行为就可以发生了。知识共享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真正有意义。知识接受者也是有知识共享动机的,他们基于任务的驱动或者目标的吸引,想补充自己所缺乏的知识;他们的自我完善的需要,促进了对知识共享行为的追求。显然,接受者的需要与兴趣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催化剂。共享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共享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沟通、表征、理解与建构,就必然成为实现知识共享的工具与途径。

4个体知识共享的研究省思:多视角、精深化

  根据以上综述,笔者认为,要促进个体知识共享的研究,今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研究队伍要多样化

  已经有学者提出,知识共享不仅是管理学界的专利,要发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学者参与[19]。因此,开展知识共享领域的研究,必须要号召相关学科的学者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知识共享行为,尤其是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特征、过程以及内在规律。当前,尤其要提倡从知识共享的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以及内在作用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研究。从一个学科的学者研究,向多个学科联合的团队研究转变。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加入或者正在加入知识共享的研究队伍,一方面丰富了知识共享的研究成果;另外一方面,也扩展了知识共享的研究边际,使人们对知识共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研究队伍也要发挥集思广益的功能,要从个人单兵作战向集团军作战转变;组建有各个不同学科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集体攻关,争取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出现。我们相信,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一定会取得令人振奋的新成果。

  42研究对象要普遍化

  纵观当今的知识共享研究,研究者将视野集中在知识密集的企业组织当中。诚然,企业管理、企业组织中存在比较明显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者以此作为典型探讨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从个体知识共享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共享的发生发展过程。因而,学校学习环境中的青少年,无疑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知识共享群体。他们十分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教师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移给他的学生们。这里,很明显地表现出知识共享的特征。遗憾的是,我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共享,研究的比较少。这是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知识共享行为的本质与规律的。因此,有必要提倡研究者扩展自己的研究对象事业,将青少年学生纳入知识共享研究的对象范畴之中。况且,中小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共享过程,可能与成年人的知识共享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共享[20-22],往往是沿袭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与原理,分析知识共享发生的障碍以及影响因素,没有对这种特殊的知识共享现象采取独特的研究与分析;没有找出此类知识共享与企业组织的知识共享的差异与区别;更没有从揭示知识共享的本质属性的角度对此加以深入研究。

  43研究方法要综合化

  过去的研究较为重视知识共享的定性分析。国内的知识共享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开始多侧重于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应当肯定的是,思辨与定性分析方法,有利于了解知识共享行为的本质,对进一步开展知识共享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但是,随着知识共享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必须跟上当今国际研究的趋势,加强知识共享行为的定量研究。近年来,国外的知识共享研究已经较多地采用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实证调查、统计分析以及结构方程等现代高级研究方法,对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兴奋的研究成果[23]。当然,由于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如何对知识共享特别是知识共享的行为有效性进行合理科学的量化评估,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作;同时,由于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基于个体认知发展的个体知识共享的研究又是十分困难与复杂的。因此,开展知识共享的多学科研究,还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移植、运用各种有效的、成熟的方法到我们的研究过程之中。另外,仅仅依靠量化客观的研究方法,对于揭示内在的规律以及本质性关系有帮助,但是,在如何实现知识共享的具体手段和途径上,还要加强其他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44研究视角要全面化

  我们发现,已经开展的研究,过多地偏重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动机、态度、意愿等,大量地去探讨影响他们知识共享行为的各类因素条件;实际上,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仅仅依靠知识拥有者,并不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也就是说,知识接受者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主观态度以及个性能力素质等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关注知识共享的主体,就要既关注知识拥有者(即施予者),也要关注知识的接受者。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共享行为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知识共享研究的重点与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为此,我们建议,研究者在开展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时,研究视角要做到全面化,不仅要注重对于施与者的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更要重视接受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揭示的知识共享规律才是有效的,我们对知识共享这一现象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当然,全面的研究不仅仅包括对于两类主体(施与者和接受者)自身的研究;还应当包括对于两类过程的研究。既要注重对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又要加强对知识吸收过程的研究。要知道,完整的知识共享行为是包括知识转移与知识吸收两个过程的。

【个体知识共享研究:基于心理学的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知识共享途径选择研究论文

2.基于数据抽取与订阅实现数据共享分析及研究论文

3.基于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研究论文

4.共享单车的研究论文

5.共享单车研究论文

6.关于知识共享的论文

7.心理学的研究论文

8.基于消费心理学的高校学生消费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