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探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八次较大的改革。自2001年以来实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堪称教育系统内继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教育革命。

  从课程目标、结构、标准、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高师院校已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其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化的课程体系.使其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需求.很多师范毕业生存在职业适应困难,甚至影响后续发展。这个问题在全国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种不对应、不同构的师资供求状况甚至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瓶颈。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和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验,为探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了教师角色认知、角色实践和角色品质的提升,其质量是由教师个体素质、高校培养质量和岗位培训质量共同决定的'。培养和培训应是一个前后贯通、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当前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基本脱节,培训单位良莠不齐,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重复,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师范大学大多存在重教师培养、轻教师培训的倾向,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综合研究和科学设计,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师范大学应该而且有责任承担起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将教师培养与培训进行一体化的研究与设计,最大可能地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促进教师终身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师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显然,集培养与培训两种职能于一身的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将更加有利于探索和实施这种新模式。

  三、教师教育学院模式的实施路径

  教师教育学院是具有综合性质的实体办学机构.承担着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职前综合培养任务,还承担着教育类学科学生的培养。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研究需求.既要传授理论还要加强实践。因此,应当克服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采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 (一)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1.分层次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虽然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承载着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任,但在实践上依然存在一些盲目性和不适应性。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师范院校的发展要求,模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高师院校自身所属的类别层次和自身所处的区域特点,形成分层次培养的格局。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可以尝试走“精英化”的道路,向研究型大学发展,主要培养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高水平教师.并成为中国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可以采取“4+2”(教育硕士)和“4+3”(教育学硕士)等方式;地方性重点师范大学教师培养可以走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以培养初高中教师为主,满足服务区域内多层次的教师需求。可以采取“3+1”(学士)、“4+1”(双学位)、“4+2”(教育硕士)等模式;地方师范学院教师培养可以考虑走大众化的道路,向教学型大学发展,主要满足服务区域内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需求。同时,与这种分层培养的格局相适应,需要制定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形成灵活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以普通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为例.简要构想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可以推行“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不分学科,不分专业,以大文大理或学部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突出外语、计算机、普通话三门“丁具”课程的能力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文化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学科教育为主,分专业进行.学生分散在各学院接受自己所选择的学科教育。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

  第三阶(大学三年级):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该阶段还是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主,但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部分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以照应教师教育课程的逻辑体系。学生还是在各系院接受教育。

  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经选拔后(数量按师范生招生计划),作为师范生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学习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完成学科教学类的毕业论文和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该阶段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本阶段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获取毕业资格、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1.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师教育“四段式”培养模式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思路,合理构建课程模块,形成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均衡发展的,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积累、智慧增长和技能养成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调整后的各类课程比例应当大致为:通识教育课占30%左右,学科专业教育课占45%左右,教师教育类课程占25%左右。第二,将教师教育课程由过去单一刻板的“老三门”变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师素质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各模块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每类课都有学分的要求.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课程的设置可以本着“多门数,少课时”的原则进行。

  2.强化融人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教育改革脱离了实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重视和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增强传统的教育见习、实习实效外,还需要引人“实践智慧”的理念,构建融人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融人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阶段,将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相互交融。克服毕业前一次性的“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形式.将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根据需要分布到各个学期,而且计算学分,力求三年(或两年)不断线。同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小学实践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教师的身份体验教学过程,把教师培养的职业性落到实处。  3.打造专兼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给教师教育的师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对“谁可以成为教师之师,教师之师应该有具备什么素质”还缺乏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师资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理论性水平偏低而实践性又不强的问题.需要本着“脱产进修与在职学习相结合,攻读学位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分层次培养,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教育理论课教师、学科教学法教师、教师素质养成与技能训练教师(专兼职)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师(专兼职)四支队伍的建设。为保证师范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可以聘请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并努力建设好和使用好这支队伍。

  4.激活与中小学校的互动机制。

  教师教育学院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核心职能.因此.必须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加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也就是说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和为了实践”进行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建立与地方中小学的互动机制,一是将中小学建设成教育实习基地,共同实施师范生实践课程,共同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二是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研究走出纯学术研究的羁绊,建立以教学和服务为主的研究取向,研究中小学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寻求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切合点和共生点,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同时也提高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理论深度。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对师范大学设置教师教育学院.探求教师培养新模式做了策略上的初步构想。事实上,教师教育学院在设置和运行过程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深人思考,还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以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变革,需要师范大学的改革者们继续求索。

【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论文】相关文章:

1.师范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探索论文

2.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模式论文

3.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4.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5.老年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与创新论文

6.寓言与创新教育论文

7.创新教育论文题目

8.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