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识别能力及运用论文(2)

时间:2021-08-31

  第2篇: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

  “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2009年美剧《Lieto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它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等。这些表现时间短、动作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表情,因此可以作为辨识谎言的依据。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微表情在国外引起了影视界、新闻界和科学界等各方的关注,国内目前此领域涉猎不多。

一、文献综述

  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①

  “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应到传播学中,不难看出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中更侧重于对微表情的关注。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提到了运用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但将微表情与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能查到的相关的文献如《隐藏的传者——人际传播中的微表情符号分析》、《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等文的重点也不是论述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是如何运用的。

  新闻采访是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微表情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微表情最主要的两个作用就是强化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和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事实上,微表情研究能为传播领域,尤其是人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案例和新的角度,笔者认为相比之下,微表情对于情绪的解读更加地仔细、准确、专业,对身体语言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在传播学中,其实是旧概念新叫法,推进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

  本文中所讨论的“微表情”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表情,指在脸部持续时间极短而很难被人察觉的细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表情以外,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它是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高低、大小等特征,属于“语言微反应”。②

二、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1.不同人的“相同”之处

  美国微表情专家PaulEkman博士深入新几内亚原始部落中,在达尔文的研究基础上,验证了惊、厌、怒、恐、悲、喜六种基础情绪的表达具备跨人种、跨社会的共通性,尤其是面孔微反应具有普适性,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在采访中,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被采访者在语言上首先与采访者具有差异性,不同的语言体系会影响双方在沟通中互相理解。这时,微表情的共通作用就体现出来,它可以加快双方认识了解、放下戒备的过程,减少双方的不解和误会。对于面部表情和一些身体反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令采访过程更流畅。

  2.比“嘴”更可信

  语言符号一般是信息发送者有意识发出的,往往带有掩饰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可能。微表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本能反应,③是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例如心跳加快、瞳孔缩放等,这些反应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多是半无意识甚至是完全无意识状态下显示的,是难以控制的下意识行为。正是微表情这种无意识的特性,让其很容易暴露被采访者真正的情绪。当语言符号与微表情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会更相信微表情的表达。

  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加新闻含量是观众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微表情在揭露新闻真实性上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它既能真实反映当事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又能核实语言信息的真伪。

  3.连贯、即时地信息“表达”

  采访时,双方不可能一直不间断地进行有声交流,中间有思考和换气的停顿。这个过程中语言停下了,但微表情却没有中止信息的传播,它具有持续沟通的功能。

  即时性体现在微表情上,即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也就是有效的刺激源,人体会立即作出反应,输出微表情,这是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输出修正过表情,则可能是不正常的,代表被采访者在掩饰着什么。

  微表情的连贯性、即时性也许不能直接判断出事件的最终结论,但是及时捕捉细微的变化,发现破绽,可以有利于在采访中抓住有用的线索,牵出事件的隐情或真相。

  4.“表达”渠道多种多样

  语言一般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传播,它运用的是听觉、视觉这两种感觉器官来交流信息,渠道趋于平面化,方式也比较单一;相比之下微表情的传播则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如表情、动作、环境等。这一系列元素产生的微表情传播都能辅助有声语言传播新闻信息,使得新闻以更大的容量和力度传播出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立体生动,强化了传播效果。比如对某事产生疑问时,记者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通过上扬的语调、疑惑的眼神,拉大与对方身体距离等表示出“疑惑”的意味,①较之单一地用语言符号作用于对方的听觉系统效果要好得多,不仅扩大了对信息接受者感官的刺激面,还能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皮层的兴奋。

三、新闻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

  1.对微表情的识别上存在误差

  据已有资料显示,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微表情的识别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从两方面构成了新闻采访中应用微表情存在的实际问题。首先,微表情辨识存在的误差无法与严格的新闻真实性相对应,这就导致记者在把握应用微表情的时机和程度上的难度在加深。其次,面对面的采访中,记者在运用微表情时如果出现错误,不仅会致使其问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问出的问题还可能会激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影响整个采访的质量。

  2.采访者带入个人情绪的可能性增加

  公正、客观是新闻的基本条件和价值要素,而中立则是公正客观的表现。记者在采访中,还原新闻事实,不将个人情感投射其中是很重要的,而微表情识别最关键的因素是实施测试和分析的那个人。哪怕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客观上可以保证识别准确的人,实际上也还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体。这个人不仅可能会在采访中带进个人情感、甚至是偏见,还可能受到疾病、知识面、性别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微表情识别主体,确实不符合“科学”的要求,其识别的准确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采访中微表情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实际实施中存在的硬件上的问题

  美剧中男主角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来识别微表情,当然这些仪器不是编剧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在心理学、侦查学中运用微表情识别时,只有这些仪器的介入,才能确保实验研究的资料积累、观察分析,保证研究的准确度。

  比如重读音分析器,它是用来测量被测人讲话时的音高,计算焦虑值的。它关注的是被测人如何表达,而不是说的具体内容。被测人在回答典型问题时,有典型的重读音。这些被记录下来成为被测人的重读音基线,也是最高耐受基线。当被测人非常焦虑时,他的音调就会刺穿最高基线。②

  除此以外,微表情训练机、密室、摄像机等也是常用设备。这些呈现在美剧中很容易,但出现在采访现场很难。

四、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

  1.加强微表情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新闻采访中,虽然还没有人明确表明自己运用了微表情,但其实微表情的识别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采访者来说只是常识性的做法。一名好的采访者可以通过被采访者的一个表情或动作敏锐地判断出情绪,继而循序渐进地围绕主题提出问题。但这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而微表情识别训练,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快、更准地识别微表情,有效地缩短采访者获得相关积累所需的时间、减少实践可能会面临的潜在危险。所以,加强微表情识别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得采访者对被采访者情绪的认知更科学,采访更有效率。

  2.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运用微表情识别

  首先,不妨尝试用微表情自然地开始采访,如友好的微笑、目光神情喜忧悲欢与被采访者高度一致,都足以传递采访者的亲和力,尽快缩小彼此的距离,达到心理上的接近。

  接下来,采访者应该利用姿态、声调、面部表情、手势,甚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微表情,填补、充实自己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欠缺。这不仅扩大了对被采访者感官的刺激面,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皮层的兴奋,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质量。

  最后,采访者要利用微表情沟通双方情感,调节和谐的采访气氛。被采访者不是绝缘体,也不是单向接受器,而是一个不断反馈着交流信号的人。他们在采访者期待、尊重等积极的微表情影响下,会对采访者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采访者接受了这些积极的信息反馈后,又进一步强化自己“积极的情感”,如此反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创设出和谐合作的气氛。③同时,采访者也可以通过对被采访者微表情的观察,避开过激问题,不引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而且当谈话偏离采访要求时,采访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微表情淡化专注的神情,移开凝视的目光,或放下笔起身点烟倒茶等动作,提醒和暗示对方走入正题。可见微表情的运用,有助于和谐采访环境的创设。

  3.微表情对于后期写作、编辑的帮助

  虽然把美剧中的设备全搬到采访现场是不可能的,但适当地借助电子设备介入采访却是很容易的,而且对后期写作、编辑有很大帮助。这些设备在常规采访中并不罕见,但记者以往对其的利用程度不够。

  比如数码录音笔,外型小巧,携带方便,容易隐藏,通过数字存储的方式来记录音频。往常记者写稿时用它帮助回忆信息,其实它能做的远不止这些。采访后,记者也许能记住对方说过的话,却可能记不住他说哪句话时音调升高,有停顿或打结……掌握了微表情识别后,记者可以利用录音笔重复、反复地播放录音,进一步察觉被记者的声音变化,分析其情绪。

  不仅如此,这些设备记录下来的资料还可以输入电脑进行分析。软件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设定被采访者的基线参数,在设定的参数区间范围内的变化都属于基线反应,如果眉毛的眉头到眉梢的连线角度超过了这个区间范围就一定会被仪器精准得抓到,并且能够判断出角度差别的大小来判断眉毛形态变化的大小,从而推导出情绪的饱满程度。软件与人工分析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微表情识别在新闻采访中运用的效率和准确度。

【微表情心理学识别能力及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1.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

2.关于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

3.微动作心理学论文

4.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运用论文

5.职业教育的微课运用思路论文

6.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7.谈谈心理学在公安监管工作中的运用论文

8.关于新闻采编中的心理学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