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3.培养目标狭窄、封闭、方向单一,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领域狭窄。

  随着我国高校教改的推进,各院校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渐完善,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仍然存在狭窄、封闭、方向单一等问题。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设置笼统、不够细化,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对应用心理学四个专业方向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由此衍生的课程设置杂乱、零散,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心理学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犯罪心理学、家庭心理治疗等。纵观国外心理学专业建设,其心理学专业方向涉猎广泛,划分较细,有心理咨询专业、学校心理专业等。在台湾的心理学领域,仅临床心理师内部就分出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许多不同的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的广泛和细化可见一斑。

  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恢复伊始,较多地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领域,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心理学的应用逐渐拓宽到教育、医学、工业、商业、司法等领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一些院校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培养目标狭窄、封闭、方向单一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制约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导致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结构不完善,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狭窄,也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二、确定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学校的任务之一,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不仅是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求。

  1.应用心理学专业应确立与我国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个领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必然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社会情绪问题、罪犯的教育改造、互联网线上体验问题、商品流通过程中人的行为问题、企业管理中的相关心理问题等。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显现出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士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予以指导。依据社会各领域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心理学专业应适时调整既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广博的知识结构,宽厚的专业基础,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制订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解决社会各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多层次培养目标,拓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改变培养目标狭窄、封闭、方向单一的现象,根据社会需求和各校自身特点,围绕应用心理学的四大领域(即工业组织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拓展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广泛的人才培养方向可以使学生既具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又具有专业特长,增加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也有利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3.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

  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其应用性为特征,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和社会问题。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突出实践性,在注重整体专业素质的同时,强调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确立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是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关键。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实践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决定的'。

三、实现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包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及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构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四大应用心理学领域展开,相应的课程模块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通识课程,包括学校统一设置的通识课程以及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中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哲学、高等数学等。第二,专业基础导论课程,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等,这部分课程主要是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三,专业导论课程,这部分课程建立在基础导论课程的基础上,是基础导论课程的进一步延伸,相应的内容是应用心理学四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

  第四,专业选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的基础上,是这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既包括基础心理学的内容,也包括应用心理学的内容,以此拓宽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面,如当代西方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第五,研究性课程,这部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深入,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介绍等。

  除通识课程外,专业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四个模块之间,横向相互关联,纵向相互衔接,课程体系强调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不同专业方向上形成完整、系统的应用心理学知识架构。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教学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本科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应着重提升其实践能力。在学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应增加实践环节教学,突出实践课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心理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拓宽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方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需要心理学作为支撑的领域越来越多,拓宽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实施应用心理学人才分流培养将成为必然。宽泛的专业方向不仅可以使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还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并获得长远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准确定位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论文

2.社会体育创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3.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4.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5.对大学生心理转型期问题进行研究论文

6.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7.创业教育模式优化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论文

8.社会转型期日本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