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旅游方式文化变革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新型旅游方式文化变革研究论文

  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苏州旅游业2013年“优化发展,实现总收入1569亿元,增长14%”[1],但随着新型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苏州旅游业也面临一些问题,正如《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是战略性的,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也是空前的。[2]近年来,苏州旅游产业虽进行了转型升级,但对旅游主体的差异性、各种新型旅游方式带来的挑战重视不够,缺少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如何使苏州旅游业走出“遗产”情结,除传统的苏州旅游景点外,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临河街巷、郊外水乡亦列为景观,呈现平民化特点,使新型旅游主体感受到“诗意苏州,处处是景”,从而愿意走进来、住下去,是苏州旅游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不断涌现的新型旅游方式,探讨苏州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为苏州旅游文化变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

  苏州旅游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遗产丰富。数千年的历史,给苏州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包括古典园林、寺庙城墙、郊外古镇等。自然条件也是得天独厚,除域内河流港汊密布水乡特色鲜明外,三万六千顷太湖的4/5水域属于苏州,太湖边大小72峰苏州占了54座,3大主峰苏州有二;从苏州古城眺望西南郊区,群山连绵,蔚为壮观:有狮子山、阳山、七子山、灵岩山、天平山、穹窿山、渔洋山等。由于旅游资源丰富,苏州人等于拥有了旅游产业的聚宝盆。2012年全市旅行社接待境内外游客1278.57万人次,利润总额达到7318.22万元;旅行社实缴税金、入境外联组团人数、入境地接人数、国内地接人数、利润总额、外汇结汇旅游收入等指标均位列江苏省第一。[3]2014年仅“五一”小长假期间,苏州全市便接待了境内外游客401.5万人,同比增长5.51%;实现旅游总收入38.51亿元,同比增长20.45%。[4]展望未来,苏州旅行社营收规模还将实现三年倍增,到2016年达到100亿元。[3]二是管理完善。苏州旅游业的管理质量很高,旅客满意度也高,体现了苏州人认真精细的文化个性。201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苏州市游客满意度以79.28的分数列全国60个样本城市第1位,连续3年蝉联全国样本城市榜首。[5]《2014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省13市的游客满意度排名中,苏州市名列第一。[6]三是重点突出。苏州旅游资源较为全面,但园林和古镇始终是游客首选,旅游方式仍是千年不变的“看景”。一项“游客最感兴趣的苏州旅游资源”调查显示:游客“对古镇风情旅游资源感兴趣的占51.6%,古典园林占50.4%,自然风光占42.4%,历史古迹占37.8%,现代景观占32%,娱乐休闲景点占34%,购物景点占16%”。[7]说明过半游客最感兴趣的,还是古镇风光和古典园林,仍以观光类旅游为主。四是短线为主。苏州城乡风光旖旎,居住条件独特,只有在苏州住下来,游客才能品味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但游客来苏州“一日游”居多,行色匆匆,走马观花。这种“过路游”的深层次心理,就是认为“小苏州”没啥看头,值得业界深思。五是市民参与度低。目前苏州的旅游产品,还是以景点游为主。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少苏州人过于含蓄内敛,缺少对游人服务的热情,参与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苏州小巷游览,闭门谢客者多,笑脸相迎者少。偶尔看到一扇打开的大门,黑黢黢的几进院落,透出几分神秘感,让人望而却步。

  二

  由上述特点分析可知,苏州旅游业的成绩与局限同在,优势与危机并存。就目前而言,大量的“一日游”“过境游”客源,依然强劲拉动苏州旅游产业的效益。然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型旅游方式,也在悄然影响现有的旅游文化理念和旅游产业格局,这是苏州旅游业需要面对的潜在危机。首先,传统的景点旅游正面临“失宠”。随着个性化因素的彰显,各种新型旅游方式应运而生。2014年9月中国知网可查的报刊文献中,提到的新型旅游方式和专门研究其旅游内容的文献有:乡村游(6317篇)、生态游(5820篇)、文化游(478篇)、水上游(475篇)、踏青游(373篇)、民俗游(213篇)、工业游(198篇),此外还有商务游、节庆游、校园游、虚拟游(游览网上景观)、夜间游等。同程旅游网《苏州十大热门景点》显示:游客最喜爱天池山、沙家浜、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尚湖风景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穹窿山、渔洋山景区、苏州摩天轮等新景观。[8]这一现象说明,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已使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受到影响。其次,传统的“跟团游”开始缩水。苏州是“跟团游”的受益者。由于旅游线路相对固定,园林、古镇成为苏州的旅游品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乐意“跟团游”,他们追求个性出游,轻观景而重体验,催生出千姿百态的旅游方式,如:1.自驾车旅游,目标可以是传统景点,也可以是郊外的原野、深山和湖边,行程具有不确定因素,给旅游经营和服务带来挑战。2.无景点旅游,背包独行或结伴而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前往何处景观游览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说自驾游尚有公路坐标可寻踪,那么无景点旅游往哪儿走便“一切皆有可能”了。3.体验式旅游,看景的同时还要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生活、工作和劳动,从中寻求感性体验与收获快乐。4.数字化旅游,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手段确定旅游目标、出行路线、出行方式,技术手段包括:音频视频资料、电子地图、手机彩信,使游客了解景点信息、行程价格和线路,降低旅游出行的盲目性和经济负担,它对旅游地区的科技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有一定要求。面对新型旅游方式,苏州旅游产业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服务理念与内涵,紧跟时代步伐,从“一成不变”走向多元发展。1.从浅旅游走向深度游。浅旅游即“一日游”“过路游”,时间较短,游客走马观花,缺少准确完整的印象,而深度游是对旅游地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苏州的人文内涵独特深厚,它的魅力与个性只有在深度游中才能体会。要积极创造“深度游”条件,推销“深度游”理念,使游客乐意住下来,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苏州美景与文化内涵。2.从观光游走向体验游。观光游以“看”为主,游客围着景点转呈被动状态,体验游则以“参与”为主,游客融入旅游地区(单位),深入体验,由被动变为主动。体验游是一种文化参与,不受风景名胜局限,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体验对象。苏州可谓体验游的天堂,游客既可学刺绣、玉雕、木刻年画,也可采摘瓜果、茶叶、花卉;既可学习昆曲、评弹、吴语,也能深入工厂、乡村……3.从景点游走向文化游。景点游重在游览风景,文化游重在了解文化。苏州是风景大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风景资源创造了理想的产业效益,文化资源还有待深入开发。文化游的吸引力,取决于产品的创意和宣传。苏州并不缺文化游资源,古城区是苏州历史的见证,新区是中国改革的样板,园区融入了异国风情,郊外山水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基层民间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等,苏州所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些资源,打造富于创意的文化游产品。4.从休闲游走向时尚游。苏州是休闲游的好去处,但目前缺少时尚游产品。所谓时尚游,就是游客通过旅游,领略新潮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时尚品位和形象。苏州的时尚游要与苏州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过一天苏式生活,听一次文化大师报告,尝一下苏式佳肴,扮一回昆曲角色,当一天捕鱼捉蟹的太湖船民,做一次提升形象的微整形,等等。5.从过境游走向终端游。过境游的旅游主体是“过客”,来去匆匆。终端游恰好相反,是游客出行的最终目标地。苏州仅201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01.5万人”[4],但基本都是过境游客人。苏州目前要做的事,就是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相关设施,能够留住客人,实现苏州的终端游。

  三

  苏州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应结合本土现有资源,推出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打造富有新意的景观概念,完善苏州旅游服务体系,拓展苏州旅游文化内涵,适应新型旅游主体的需求,为苏州旅游业创造更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