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礼仪中敬辞用法论文(3)

时间:2021-08-31

三、敬辞和谦辞的语用分析

  古代社会是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等级尊卑的人际关系之中,敬辞和谦辞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的使用比较普遍,这不仅是社会礼节的要求,也是提高交际效果的需要,同时还是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古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数量大、种类多,如果敬辞和谦辞运用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初步了解敬辞和谦辞的定义及分类后,要想正确的运用敬辞和谦辞,我们还应该注意它的语用原则与制约因素。

  (一)敬辞和谦辞的运用原则

  1.敬人与谦己原则

  在古代封建等级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自卑而尊人”是礼的基本原则。显然,敬辞和谦辞在人际交往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抬高他人以示恭敬,压低自己以示自谦。如:请别人帮忙说“恳请”、“恳托”;称别人的到来为“光临”、“屈驾”、“屈尊”;请别人指教时说“赐教”、“斧正”等等,都是表达对别人的尊敬。称自己的见解为“拙见”、“浅见”;对别人称自己的作品为“菲什”、“小词”、“拙撰”等,都是表达自己的谦虚。用敬辞褒扬他人,用谦辞贬低自己,既显得谦和有礼,又文雅得体,富有言语修养。

  2.量的适度原则

  敬辞和谦辞数量大、种类多,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使用比较普遍。但对于敬辞和谦辞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度,因要想正确的运用谦辞,除了了解它的含义和分类外,我们应当善于把握敬辞运用的分寸。

  首先,应善于把握敬辞和谦辞的敬谦程度,即要根据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来选择恰当的敬辞和谦辞。如当两位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往往会说“幸会,幸会”,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如若是见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时,用“幸会,幸会”的尊重尊重程度显然是不够的,倘若换成“不胜荣幸”、“三生有幸”则更为适宜。再如,当年轻晚辈与父辈年纪相仿的对象交谈时,自称“小弟”,似乎有些抬高了自己的辈分,显得谦虚的程度不够,如若换成“小侄”,效果可能会更好。

  其次,敬辞和谦辞运用数量应适度,即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会显得华而不实,显得虚伪,甚至是显得做作。过少又会让人觉得对他人不够尊重,显得有些傲慢,甚至会给人一种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感觉。

  3.等级有序原则

  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中处处讲究等级尊卑。这样的思维定势或深或浅的影响了人们的言语表达。在家族亲属中,有着“长幼有序”,对年长者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借以亲属称谓中特有的称呼来表达对他人的恭敬;而在社会生活中则体现着“尊卑有序”,往往是用含有表达美好或尊贵类的言语来称呼对方,以示对对方的恭敬,而己方则多以包含贬义或谦虚义的言辞来称呼自己,已显示出自己的谦虚。这样才有利于交际的延续和发展,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制约因素

  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体现出的是“敬人谦己”传统礼文化,但在遵循敬辞和谦辞的使用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关注其使用的规范与得体性,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也受到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制约。

  1.用语对象的制约

  用语对象即交谈对象,用词的选择主要包括对方的年龄辈分性别、学识身份地位等在内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对敬辞的使用起制约作用。

  先看交际双方的年龄、辈分和性别的制约。在古代,宗法制度要求族人要遵循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不仅是对族人,对外族人也同样如此,因此,交际双方的年龄、辈分、性别等都直接决定着敬辞和谦辞的选择及使用。对年长且辈分高的交际对象,一般会选择使用敬辞;而年幼且辈分低的一方往往会使用谦辞。当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时,使用的敬辞也是有差异的,如同样是问年龄,对年老者,我们会选择使用“高寿”;对年纪相仿者,则用“贵庚”;对年轻姑娘,则用“芳龄”等。对于使用谦称谦辞,老年男子多用“老朽”;老年妇人用“老身”;成年男子可用“在下”;成年妇女则用“奴家”;等等。

  再看交际双方的学识、地位和身份的制约。社会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文化水平参差不一。一般说来,若交际双方的知识水平较高或者是有着一定的文化学识,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那么,他们在交谈中往往是比较注重言谈礼仪的规范,注重敬辞和谦辞使用;相反,如若交谈的双方所受的教育比较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文化修养并不高,那么,在其言语交谈中使用敬辞和谦辞的几率比较小,其言谈多是平铺直叙、自然质朴。另外,对于交际对象地位身份的不同,选择使用的敬辞和谦辞也不同。如同样是面对年老者,若是一位学者,称“老先生”;若是一位农夫,称“老人家”等。

  2.场合语境的制约

  敬辞的使用还受到场合语境的制约,一般的非正式场合,敬辞往往使用的比较少,也不那么正式,但书信敬谦用语比较讲究。书信多运用的是书面语,跟正是书函的语体风格相吻合。如敬称他人来信:贶书、惠书、玉缄、兰讯。问候对方:钧安、台安、尊安、台祺。其他特定场合也需要用敬辞,如外交场合中,双方在交谈时所使用的敬辞,例如陛下、殿下、贵国、贵邦、贵主、觐见等。文人馈赠场合中,请他人指导、修改自己的作品,多用斧正、斧政、斧削、削正、粲正等。在发表见解、观点时,敬称他人观点:尊见、贵意、高见、钧意;谦称自己的观点:愚管、拙见、浅见、微论,等等。其他还有:初次见面用“久仰”“幸会”;送礼时用“薄礼”“芹献”;他人的到来用 “降光”“驾临”等。

  (三)其他语用表现

  敬辞和谦辞除了表达恭敬和谦虚的基本含义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语境中还具有其他功能。例如,对他人一些不着边际的言论称之为“高见”、“高论”,则含有阿谀奉承、讽刺等意味;陌生人初次见面,多用“幸会”等敬词,但同时也含有客气的意味;还有,亲人之间较少用敬辞,而当交谈中出现了敬辞,可能意味着说话人有意疏远对方;此外,还有些词表达了得意的意思,如“在下”,本是谦辞,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则含有得意之意等。四、结语

  古代汉语的敬辞和谦辞,其使用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词语本身是带有恭敬或谦虚的基本意义或附属意义来选择,当然还得结合交际的对象和交际的场合环境来共同判断选择。另外,熟悉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弄清意思,注意敬辞和谦辞的使用范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正确地使用敬辞和谦辞。

参考文献:

  [1]赵光.现代汉语敬辞、谦辞、客气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67.

  [3]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91.

  [4]刘玉环.谦敬语修辞的文化色彩[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64—166

  [5]温志权等.古代汉语敬谦语的文化意蕴[J].学语文,2010(5):39—40

  [6]马庆株.马庆株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09—334.

  [7]葛克雄.敬词、谦词、敬谦词[J].道德与文明,1985(2):23,28.

【浅谈古代礼仪中敬辞用法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谦辞敬辞大全

2.浅谈商务礼仪的论文

3.浅谈商务礼仪论文

4.浅谈商务礼仪论文内容

5.古代起名的礼仪

6.浅谈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7.for的用法论文

8.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