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2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渗透、冲突“城中村”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多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调查显示,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农村户口占到85%以上,虽然其身居城市,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带有一部分城市文化的特征,农村文化仍然是其主流文化。但是因为其城市化的速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处于文化融合与冲突交汇之中,这种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相互冲突和渗透,表现在道德状况上,社区内村民的.总体道德状况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隐忧。“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了振荡,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有所错位,造成其道德发展的趋向呈现出两增两减的特点。两增,即道德选择的趋利动机明显增强,道德是非的辨析难度和评价难度比以前增大;两减,即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和督力减弱,道德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减弱。”2.2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道德素质难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当中最基础的一项,调查显示,黔灵镇9个“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程度82%以上为初中以及以下或高中毕业。总体说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所受的教育有限,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阻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市民在许多方面都难以产生认同感,造成沟通上的障碍。由于文化素质低,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弱,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慢,制约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利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促进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良性转变的途径

  3.1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加强其适应城市的能力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充分发挥政府自上而下的影响力是促进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要帮助村民实现村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积极稳妥处理好改制后的居民与原村财产的关系,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完成向市民转变。这需要政府和媒体进行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特别是改制后的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来加快这种转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全面提高村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原村民的危机竞争意识,增强其就业能力。城中村改制后的社区,可通过开展定期的、长期性的文化学习班、技能培训班,增强村民们的就业能力,使其走上富裕之路,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其适应城市的能力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根据黔灵镇农民怀揣大量补偿款却没有理财观念的情况,早在2008年,黔灵镇就积极为农民开设专门的“理财培训”,邀请理财专家、教授进村授课,为村民现场讲解理财知识,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黔灵镇还聘请电脑、保安、烹饪、水电管理等专业人员,为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黔灵镇共开展各类培训60余期。其中,拆迁村民中已有350余人通过参与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未来方舟清扫保洁等实现就业。仅2015年,黔灵镇工会、妇联、共青团、科技宣教服务中心等组织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寓各种有益的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开展“英语沙龙”、“禁毒小卫士”等假期主题活动10余次;春节期间,在各村组织开展“2015年春节文艺活动联欢会”3次;参加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共享工程与图书业务、公共文化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摄影、写作基础知识等培训5次;联合区妇联及教育局在雅关村学校开展了以“争做文明小贴士美化乡村我参与”为主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倡议活动等。3.2创建制度环境,使村民在市场竞争中有可靠的保证城中村改制对农民来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使村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享有发展资源和参与机会的公平合理。这是城中村村民赢得发展机遇的重要的制度性前提。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公共政策(如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媒体传播政策等)时,应自始至终体现社会平等意识,并使之主流化。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城中村改制,农民没有了长期耕种的土地,可以说这是农民为城市化进程作出的最大贡献。由于城市改造进程加快,土地和其它资源流转的权益受到影响,当就业不足或失去劳动能力后,一切就难以维持。本次调查也显示,68%的村民认为将来最想依靠的是“社会保障”,希望社会保障水平与市场改革相适应。3.3突出针对性、增强时效性,灵活多样地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式潜移默化的方式,突出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加大灵活性。需要以政府主导,从城中村的实际出发,通过家庭学校、基层单位多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比如,通过开设科技、烹饪、文艺、健身摄影等培训班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素质,学到相应技能,还可以把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法律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相结合,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提升。仅2015年,黔灵镇积极组织各村(居)开展“道德讲堂”相关活动200余次,邀请德师到辖区进行宣讲2场,同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二是积极参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悬挂醒目的公益广告、宣传条幅、标语300余条,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结合“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组织绿丝带志愿者1000余人次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交通”主题活动,携手多家医院开展爱心义诊活动,进一步发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乡村”主题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映红.城乡结合部和谐社区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张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结构属性与演进前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3]杨若飞.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嬗变研究[D].贵州大学,2009.

  [4]张慧彦.过渡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D].苏州大学,2010.

  [5]林艳兴,李美娟.30年,中国农民生活发生的几大变化[J].中国经济信息.2008(20).

【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2.自由与专政的思想研究论文

3.现代设计传统工艺思想研究论文

4.公平价格思想研究的论文

5.萨特文艺思想研究论文

6.关于胡宏“封建”思想研究的论文

7.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8.数学化归思想运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