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的受众媒介素养实证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实证检验与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本文将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从两个层面分析碎片化阅读各要素与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年龄、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时的互动行为、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对信息消费素养和信息生产素养的测定借鉴了陈小普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初步编制及特征分析》中的量表,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假设检验

  1。对阅读目的与媒介素养的关系的分析表1可以看出,以除休闲娱乐外的三种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频率与受众理解信息、负责任地发布信息都呈正相关。而在判断信息和批判反思信息方面,经常以休闲娱乐为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不会经常反思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对信息进行批判,而比较显著性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经常以专题研究和学习积累为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则会更经常地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批判信息。所以,假设H1部分成立。综上,可以发现,把握热点型、学习积累型和专题研究型的`碎片化阅读对与提升媒介素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专题研究型和学习积累型碎片化阅读对媒介素养培育的帮助最显著。而正如张克永所说:“泛娱乐化碎片充斥网络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噪音,导致学习者迷航,学习者在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去芜存真能力面临考验。”[9]在休闲娱乐型碎片化阅读中,受众容易沉迷其中,导致思维能力下降,不假思索地就相信了一些言论。2。对阅读方式与媒介素养的分析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与阅读目的一样,是本次研究的重点。而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数据来看,精读、略读与全读都能使读者较好地理解信息,并使其经常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负责任地发布信息,而且精读的效果相对较好。而在筛选信息的能力方面,四项都与媒介素养呈负相关,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碎片化阅读中,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很难把握重点。在对信息的批判反思方面,精读和全读与之呈正相关,而略读与之呈显著负相关。所以假设H2部分成立。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精读对与媒介素养的提升帮助最大,全读也有一定帮助,跳读对媒介素养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体现的不明显,但略读对媒介素养的培育有可能是有害的。正如陈奕和凌梦丹所认为:“在碎片化阅读中,快速接受大量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分散,浅层次接受信息会导致思维积极性的下降。”[10]在本次研究中,包含有接受大量浅层次信息的略读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进而无法较好地筛选信息,而且也难以养成批判性思维。3。对假设H3的检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下碎片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与媒介素养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三项互动行为均与媒介素养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阅读他人评论则与媒介素养的相关性最大,这可能是因为网络评论中的一些相反的观点以及网民之间的互相批判可以引发受众的独立思考,进而更加谨慎地判断和发布信息。而其余两项行为主要与媒介素养的信息生产素养方面相关,所以假设H3部分成立。

  (三)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总的来说,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培育公众的媒介素养,但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和方式的选择很重要。回顾上文提到的学者们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可以发现,其实他们批判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而本文区分了以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并发现除了休闲娱乐型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外,其他的碎片化阅读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面对碎片化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坚持以学习和探究为目的的碎片化阅读,并注意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最好使用精读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但本文也认为,不应当过分排斥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因为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而在时间不充裕或信息不太重要的时候使用略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随着新媒体的互动性的重要性逐步体现,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的作用也在凸显。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各种互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利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受众的信息消费素养的培育。正如前文所述,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广大网民展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平台,也使人们能够更加简便地了解他人的观点,给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条件。运用这些资源,我们可以了解、学习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进而提升自身的认识。但我们也要谨慎对待这种互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它仅能作为提升媒介素养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基础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

四、总结

  本文研究了碎片化阅读与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方式和阅读中的交互行为对培育媒介素养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可以提高媒介素养,但要注意阅读的目的和方式,并且应更重视阅读目的;其次,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应积极参与互动,但要谨慎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

参考文献:

  [1]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19—21。

  [2]刘丹。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阅读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6:1—46。

  [3]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张晓旭。关于新媒体发展对国民阅读行为影响的调研分析[D]。浙江大学,2014。

  [5]曾祥芹。阅读学原理[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6]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108—116。

  [7]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8]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9]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2):96—97。

  [10]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19—21。

  作者:朱韬宇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

【碎片化阅读的受众媒介素养实证论文】相关文章:

1.碎片化阅读作文

2.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作文

3.谈碎片化阅读作文

4.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渗透途径论文

5.谭泓《媒介素养教育》阅读答案

6.培养高校媒介素养的论文

7.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论文

8.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