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的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实践教学方案是确保实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

  日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为此,日语专业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国内学生实习期不少于半年,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海外实习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   为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日语专业制定了《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日语专业国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海外出国实习学生选拔培训管理办法》、《长沙学院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报名、培训、选拔、面试到赴日手续办理、赴日前培训以及赴日后信息反馈等,环环相扣,做到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日方也制定了《实习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对每天的日语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创造实习生安心学习的环境;建立实习日志制度,定期由指导员或日方负责人记录意见,了解实习生的动态,从而达到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

  另外,《外语系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规定》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等实习活动,并确定了各项实习活动的时间、负责人、实习程序等实施细则。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按照培养方案将实习活动编入开课计划,由日语专业自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平时学习的薄弱点,锻炼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效果良好。

  三、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是对日语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

  日语人才培养具有适应行业需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等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既有的评价内容多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评价方法仍以纸笔考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多元质量观要求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化,尚未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中国高校力求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结构,轻实用性、跨学科、社会导向”的教学模式,希望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崭新的评价机制。纳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形成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这一思路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日语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在学校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须认真填写《考试成绩分析表》,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成绩是否客观,考试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等,并针对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办法。而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代表座谈,既要求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也要求他们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用人单位的参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和学校需共同参与评价。实习结束时,由实习生填写实习成绩报告表,然后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相关考核成绩以及组织纪律、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40%。以海外研修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海外实习包括在日本国内的集中培训(实习前研修、实习后研修)、实务性研修(宾馆酒店实习)和学生自修(每日研修日志),最终通过总结研修,得到JNTO和JTB公司的公正评价,对合格者颁发日本企业认可的结业证书。

  这种评价方式建立了校企双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对话机制,将实践能力明确纳入教学评价的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更客观的结论,而且为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导向和依据,有利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日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仍是日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已步入成熟期,语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经从“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构造类型”转型到“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相比之下,我国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尽管人们已经改变了“为了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教学观,逐渐把目光转向了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它的交际功能上,但对日本的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他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却不甚理想。在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在恰当场所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或者不自觉地用中国的文化标准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因而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摩擦。究其原因,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和测试评价等没有针对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进行描述,只能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即以建设国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日语语言环境中实地实习为突破口,带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体系的系统变革,将实习环节纳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日语使用的社会环境,为日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日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在改革目标上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国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这一体系的建立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变革,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积极影响。但由于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实现海外实习基地与校内以及国内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何将本专业的国内外实践教学成果和我国同类专业作交流,以达到经验相互参照、资源共享的目的,等等。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走出自己的特色,为我国其他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关于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1.微电子封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论文

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

3.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4.农业教育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论文

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6.对话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

7.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8.日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