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区域核心竞争力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升级转化的辨证关系。首先,二者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同时存在与发生作用。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占有国际竞争优势,而只能在不同的产业分别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次,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国际或区际竞争优势,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也就容易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比较优势。最后,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彻底发挥,更新再造。经济全球化是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必须形成国际或区际的竞争力,才能保持和发展其比较优势;缺乏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只要形成国际或区际的竞争力,就能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甚至将对手的比较优势转移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因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特性,将其作为基础,大力发展竞争优势作为主导,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二、正确把握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国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形式,目前主要有四种:一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如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是以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站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前列;二是特色经济,如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等。通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的鲜明差别,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兴办经济特区,如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创办的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借本地区有利于对外贸易和交往的地理位置,来扩大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力;四是重点发展某一产业,实行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因其能高效率的生产某类产品,产生较大的资源集聚和市场效应,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些形式中,大都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符合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也有利于其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的问题。

(一)、突出比较优势经济

  竞争力简单说来,是资源价值和资源利用(转换)能力的共同表现。比较优势主要是提供了有利的资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有利的资源不一定就能提高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还要看资源的经济市场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独特性。由此出发,比较优势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功能化,即发挥特色的作用,使特色转化为地区经济的一种功能。例如,峡谷和盐湖如不利用,就是穷山恶水,但若发展特色旅游,就成了吸引市场需求的宝贵资源。因此,必须要根据资源和条件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区位优势地区可努力发展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或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对外贸易的窗口;智力密集区就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知识产业;资源优势地区则应发展特色经济。在这方面,要从全国经济布局和统一市场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对本地区的经济功能进行明确定位。

  其次是产业化,即将区域特色做大,使之构成产业力量,产生相应的市场效应,因此要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要根据本地区的功能定位来选择主导产业,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产业培育要高起点,即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超前性,即水平先进,有发展前景。尤其是要摒弃传统的一家一户或家族式的经营形式,改革落后的手工作业方法,采用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第三是布局优化,区域经济内部也会因资源和条件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应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出发,调整优化地区的经济布局,目的是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本思路首先是明确区域内各地区的优势和特定功能,以及适宜发展的产业和不宜发展的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经济区;同时明确主导地区和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发挥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布局调整要尽可能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对整个经济区域按照强化分工、重点明确、增强联系、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原则进行综合规划,形成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区域经济体系。第四是品牌化,即实行名牌战略,树立区域形象,扩大区域特色的知名度,以品牌来开拓、占领市场。现代市场注重品牌,从而使品牌成为开放市场竞争的焦点,尤其在市场国际化后,品牌更成为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品牌给予扶持和扩展。而且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品牌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为此,区域产业在做大的同时,要做强做优,为品牌化打造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加强宣传和推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资源利用(转换)能力的反映,在现代经济竞争力发展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因此是核心竞争力创建的主导方向。发展竞争优势关键是提高创新力。对区域经济而言,首先应明确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就是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对此麦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是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看该国和地区有无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体。换言之,国家竞争优势通常寓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实际上是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我国有些地区产业发展追赶潮流,一哄而上,各地差异不大,结构雷同,其实和竞争优势的含义相差甚远,其结果是既丢失了特色,又竞争乏力。

  其次是营造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按照麦克尔·波特的观点,决定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有四个:第一是要素条件,主要是发展高级要素,如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建立科技机构和信息网络;第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市场的开放性和质量。前者能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后者则表明市场需求对企业产品的技术、质量是否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是相关的支持产业,指某种产业在国内是否具有相应的支持产业,并且具有国际支持能力,包括加工机械、原料和零配件的供应等;第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主要指结合本国本地区特点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通过扶持一两个企业或产业,保证其获得必要的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就能使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必须是在国内竞争的环境中,与其他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和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才能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企业(产业)。这四个基本因素相互促进和影响,组成为一个“菱形构架”。他强调指出,政府应通过影响“菱形构架”的因素来提高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如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资,推动市场开放,鼓励竞争,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等。

  再者发展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范围经济和产业群概念。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相对应,规模指生产系统(如固定资产、职工人数或生产能力)的大小;范围指生产系统的集合分离程度。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一是规模经济注重某种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大,而范围经济则强调多品种产品能力,从而有更强的市场适应力;二是规模经济强调生产系统在企业内部集中,以取得生产活动的经济性,而范围经济特别是外部范围经济则是将生产系统分解到不同的企业,各个企业在专业化基础上着重发展核心能力,再通过地理范围上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合作,使各个企业按价值链结成更大的生产系统,来取得生产活动的经济性。因此,范围经济更好地突出了企业的专业化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合作中共同创新、集体参于竞争的要求。产业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科技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用户,通过附加值生产链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网络。其中既包括了价值链,即创造价值的一系列不同而又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又包括了学习网络,即企业之间因相互学习、共同开发产品而结合起来的某种合作关系。

  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竞争优势所涉及的因素、需要的资源日益增加,已不是单靠企业自身所能完全解决的,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创新并不是由企业单独完成的。范围经济和产业群强调的,就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利用外部资源来满足企业发展和创新的要求,或者共同开展创新。普遍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产业(企业)、供应商、知识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用户之间形成的网络(群)的紧密程度。由此出发,区域经济应充分利用其地理接近性和集聚性的优点,大力推进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以此推动本地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