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达性天”的解读论文(2)

时间:2021-08-31

  还需指出的是,“道”同样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天道和人道。“天-命-性-情-道”的下贯就是“天道”的下贯,也就是中国古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其体现了“道”的先天性、自然性及人对其的研究。经过长期的观察,中国的古人得出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的观点。因此,我认为,可将“天道”概括为“阴阳和(谐)”更为合适。同样,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推天道以明人事”,得出了“人事”即“人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参照上述的天道“阴阳和”,我认为可将“人道”概况为“仁礼义”(礼者,理也;义者,宜也)。而教育的途径是“修道之谓教”,“学人事以明天道”,就是程子所说的“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也就是“人道”(人事)的上达,其体现了“道”的后天性、人为性。具体讲,即沿着“道-情-性-命-天”的路径,以道调情,以情化性,以性符命,以命合天,从而上达天道,完成一个完整的“天人合一”过程。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是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的。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不也同样具有合理性吗?不也同样可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并且进一步思索吗?由此可以看出,“学达性天”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理想和途径。所以,我认为,将其称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方针,是有一定道理的。三、几点启示

  从上述的分析思考中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1.要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十分系统、十分深刻的,特别是对人性论、心性论、“天人合一”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珍惜。“学达性天”只是其中的一例。在此,我愿意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台湾学者贾馥茗的《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该书在内容提要中指出:“本书抛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芜杂表象,深入传统文化中探寻‘为什么要教’的本质问题,梳理如何教育、如何成人的历代智慧,提出人道教育要旨,认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2.要倡导和引导学生“乐天知命,穷理尽性”

  所谓“乐天”指的是乐其自然,尊重自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所谓“知命”指的是既知天命,也知使命,肩负一种责任,不失时机地加以履行,如陶行知所说:“生为一事来,死做一事去”,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谓“穷理”指的是努力学习科学和人文,格物致知,极力穷尽天下的道理。所谓“尽性”指的是在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事本性的基础上,竭尽自己的才能,也发挥其他人和物的作用。这正如孟子在《中庸》篇所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按中国的文化传统,人当与天地并立为三才。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至诚”和“尽性”为起点,以“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为条件才能达到化育天地,共享和谐。我认为,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人以“诚”和“明”达到自身身心和谐、人与他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3.要倡导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又避免盲目攀比

  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做到“尽性”。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正如杨振宁先生在2007年世界杰出华人颁奖会上谈到对年轻人的希望时所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作为年轻人,要珍惜这个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但首先要认识自己,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在这一方面,包括上面谈到的对人性和情感的认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慎初.岳麓书院史略[J].长沙:岳麓书社,1986.

  [2]杨伯峻.论语译注[J].北京:中华书局,1958.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庞朴.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J].《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5]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学达性天”的解读论文】相关文章:

1.解读城市规划的前瞻性论文

2.《红楼梦》的现代性解读

3.《劝学》原文解读及翻译

4.《劝学》文言现象解读

5.唐诗的博物学解读

6.劝学经典解读

7.译者主体性语言学创造性抉择论文

8.《遗落战境》的生态学解读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