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构建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可持续性发展现代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路径

  1.促进资源在各产业和部门间的合理自由流动,均衡产业间的平均利润率。

  不公平的资源利用或流动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不可持续的根源。根据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的第一个衡量指标——相对平均利润率,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和加强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打破市场和行业进出壁垒、构建统一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让每个产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投资者得到大体相当的利润,而身处其中的工人以及其他群体得到均衡、公平的获益机会和发展机会。

  2.均衡各个产业部门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衡经济主体在资源配置和流动中的获益程度。

  在资源自由流动的基础上,不仅使广大投资者、居民家庭和工人等主体获取公平、均衡的获益机会,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手段、税收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等,均衡各个产业和部门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把获益机会变成现实的获益程度。作为承担微观经济学载体的企业,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利用外部环境积极发展自己。

  3.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积极作用。

  前述两条路径的实现,最终有待于政府在其中的作为。为了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政府首先要把握“政府边界”,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跨越其职能边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政府首先发挥其宏观调控与引导的职能,引导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采取经济与法律手段平衡和约束经济主体的各种行为,完善收入分配;要从整体上把握产业升级与优化的动态,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形成新产业。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淘汰衰退产业。

  4.在全社会建立起畅通的信息反馈通道。

  衡量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与否的指标实质上是作为一种信息反馈机制而存在。从指标变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或预测出产业结构发展的质与量,以及其发展是否有稳固的基础和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的目标。这些信息恰恰是政府用来修正市场盲目性或反思自身政策主观性、进而采取新的政策措施的依据。

  5.其他一些辅助的必须社会工作储备和预防性措施。

  为了构建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发挥产业间自身的竞争与主观能动性以外,必须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依托全社会的共同监督、社会的储备工作以及一些必要的预防性措施的实行。比如,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式,直接影响着产业的更新换代、新技术、工艺以及新生产方法的出现与形成。同时,社会培养的人才在产业实践中被认可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获益状况,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不仅协调产业间、地区间、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必须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去。总之,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共同努力和构建。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4卷. 人民出版社,1972。

  赵儒煜.关于产业结构理论问题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3(6)。

  陈晓涛.产业演进论[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3)。

  石磊.中国产业结构的成因与转换[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王美萃,郭晓川.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解读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J].人口与经济.2009(3)。

  胡荣涛.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1.现代产业结构相关论文

2.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3.试论体验的课程理解观的构建论文

4.试论会展生态系统的构建论文

5.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议论文

6.现代工业工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作用论文

7.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8.试论朱熹理欲观的现代意义论文